谈论种族和谈论性向,其实殊途同归银幕中的自由(4)

2023-04-25 来源:飞速影视
虽然《远离天堂》在影像风格和故事结构上,套用了情节剧,但在内核上却早已背离了情节剧。情节剧的核心对是家庭与道德价值的维护。《天堂允许的一切》的片名就体现出情节剧温和的姿态,虽然被世俗所不容的恋人在走到了一起,结局却是苦涩的。《远离天堂》片名如此决绝,对主流社会带着直白又强烈的批判,分离的结局,也没有给人物更多的温暖。
影片结尾的处理颇有意味。妻子追求自由失败了,丈夫却与同性爱人厮守在小旅馆的一方天地中,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自由。但是,在一个以新教伦理为基础的国家,同性恋问题往往比种族问题更复杂更难以解决。我们知道,同性恋平权运动比黑人民权运动要晚十几年,黑人平权运动自 50 年代中期发轫,至 60 年代进入高潮,接着,同性恋平权运动在 70 年代如火如荼,关于性取向的一切都可以被放到台面上来讨论。
然而,在影片所呈现的 1957 年,社会环境对同性恋毫无疑问更加严苛。那么,相对更不可撼动的性取向议题,为什么在影片中找到了某种出口,这仅仅是因为导演自身的性取向而对同性恋人有某种偏爱吗?似乎并不尽然。
首先,从文本层面来看,自由的获得是有代价的,丈夫抛弃事业、家庭及社会身份这一切的勇气,使他终于获得某种苦涩的自由。而黑人园丁则无力冲破这种社会的规则(只希望女儿能平静的生活),他的拒绝是女主角悲剧结局的成因。其次,从社会身份来看,没有经济基础的家庭主妇,与处于底层的有色人种,显然更难获得社会的认同。

谈论种族和谈论性向,其实殊途同归银幕中的自由


而作为白人男性、有谋生能力的丈夫,就像故事前段出现的那个同性恋画商一样,是有可能被社会所谅解的。在一个现代社会中,经济自由在某种程度上是其他自由的基础。从社会层面来看,所有对于弱势群体的歧视,都是被社会教化后天灌输的一种错误观念,在 1957 年同性恋问题还未全面爆发时,整个社会对同性恋似乎欲言又止,而社会冲突聚焦在种族问题,也正因如此,妻子与黑人园丁的禁忌之爱才成为众矢之的,而丈夫却有可能在整体社会对同性恋的语焉不详中,幸免于难。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