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上班即上坟”的郑嘉励:用最极端的语言形容盗墓对文物的破坏都是合适的(9)

2023-04-25 来源:飞速影视
十多年前我读《傅雷家书》,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傅聪写了一封信谈他对莫扎特音乐的看法,傅雷的回信真是好极了。他说对音乐的感性认识是必要的,但是演奏家不能停留在感性,必须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了解作曲家的背景、作曲时情绪的基调以及整个创作过程。这部分工作必须要做,不然就是一个肤浅的滥抒情的人。不过,停留在理性也还是不够的,有很深入研究以后,又要诉诸感情,演奏时让音乐和心跳和脉搏一起跳动。写文章也是这样,很多人写历史文章就是滥抒情,只有感性认识。罗新为什么不是这样?因为他对历史有理性的认识。大多数人不看他的论文,是因为论文是纯粹理性的。但人们要看《从大都到上都》,因为这本书在理性里重新诉诸了感情。
所以说,考古是学术领域里的硬知识,只有赋予更多人文内涵才和更多人有关。但只有感性认识是不够的,要形成深入的理性认识和研究,最后把成果转化为情感。
界面文化:你的志趣是用田野考古的方式做史学,这种做史学的方法有什么特别之处?
郑嘉励:很多路是被逼出来的。我考大学所有志愿都是历史,老师说考古和历史是兄弟学科,其实它的路径、趣味、方法和历史学有很大差别。我对良渚没有兴趣。后来做越窑和龙泉窑,虽然很有影响也很有需求,但依然没有兴趣。最后我去做墓葬和城市,墓葬是有名有姓的,可以和具体的人物甚至历史事件结合起来,能够连接起我对史学的趣味。城市就更加是这样了,它是一个时代人际关系最多、社会物质财富最集中的地方。

【专访】“上班即上坟”的郑嘉励:用最极端的语言形容盗墓对文物的破坏都是合适的


2014年桐庐象山桥南宋墓葬工作场景
真正做历史的人,一天要读12个小时的书。我们只凭读书怎么拼得过他们呢?我们要在田野里发现问题,才能做出别人没有的东西。对宋代历史来讲,城市、建筑、手工业,文献记载是一个历史,实物的保留又是一个历史,只有把这两部分研究结合起来,才能呈现出相对完整的图景。拿我最有研究的墓葬来说,行为模式背后一定有观念的结果。这些观念《朱子家礼》等文献有记载,但是实际上有些人遵循,有人不严格遵循,有些人完全不按照这种做法来做。这些情况是文献里看不到的,只有做田野的人才能够发现。这就能把文献和现实中千变万化的形式结合起来。《访碑札记》这篇文章里也体现出了田野趣味。只有长期做田野的人,才能分析不同地区墓葬的多少,为什么嘉兴墓志最少,湖州次之,温州最多?文献里没有这么丰富的信息,这种视角只有做田野的人才会拥有。用田野考古做史学的这套方式不会成为主流,但可以对文献研究有一定补充,缝缝补补的东西还是能做的。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