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琪瑞:“灵魂的漂泊者”之歌

2023-04-25 来源:飞速影视
「本文来源:上海青年报」
□付琪瑞
尽管《地下三尺》中的五个故事讲述的内容不一、手法不同,但这些故事有着一个共同的指向,那就是对人的“灵魂”的关注与关怀。臧策率先点明,《地下三尺》使用了一种“灵魂叙事”,“陈仓所书写的是乡下人在大上海的漂泊、成长及其心路历程,但这也仅仅是一个框架,小说所真正关注的,其实是人的灵魂自我救赎”。这个思路为我们进入文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接下来不得不追问的是,在《地下三尺》中,人的“灵魂”究竟为什么需要救赎,又是怎么得到救赎的呢?
要想回答这两个问题,首先应当关注到小说人物的“身份”问题。在《地下三尺》中,与其说主人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倒不如说,他们在共用着一个相同的“身份”,即“灵魂的漂泊者”。现实生活中无所依仗,精神世界里不得安稳,是这一“身份”下的人群所呈现出的显著特征。比如说,在《墓园里的春天》中,陈元是一名在都市之中挣扎着的打工者,在工作、爱情与生活的周旋中疲于奔命;在《从前有座庙》中,陈元是一个犯有前科,流浪四方的“和尚”,每时每刻都在承受着“我有罪,得洗洗”的精神重负;在《如果没有鬼》中,陈元是一个丧母之后“孤单寂寞”,因“怕鬼”而经常“失声”的作家,在黑夜之中煎熬地等待着心灵解脱……
这几个陈元的“身份”看似千差万别,但其实仅仅是一个用来安置人物的性格、生平、经历等信息的“信息容器”罢了。用陈仓本人的话说就是,“主人公的名字是整个一代人的统称”。因此,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在“陈元”这个代号的背后,主人公们无不处于一种“灵魂”无处安放的“漂泊”状态,换言之,是一种无处扎根的状态。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用心工作的陈元被报社以“解聘”的名义开除,之后,安葬胡主编本是义举,却又因“骨灰盒事件”被准岳父扫地出门,苦心经营多年的爱情跟着惨淡收尾(《墓园里的春天》)。同样,在《从前有座庙》中,陈元“逃”到上海,在小旅馆与寺庙之间辗转流浪,心思虔敬,坚持行善,那些恢宏庄重的大寺庙却始终将他拒之门外。诸如此类的情节设计,在其他篇章中亦能有所发现。
“根”的意识,贯穿了陈仓文学创作的整个过程,可以看作他的文字之下的骨与血。作为夹在城乡之间的“边缘人”,陈仓自始至终挣扎在往返于故乡与他乡之间,在他看来,“城市是一个不断膨胀的气球,是变幻着的,漂泊着的”,然而故乡又是衰败的、颓丧的,人们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的同时,意味着一种肉体与灵魂的分离,“一边是难以离开的都市,却常常处于被忽视受欺凌的境地;一边是难以忘怀的乡村,却呈现出日渐凋敝落魄的凄凉”(杨剑龙语)。所以,在先前的诗作和“进城”系列中,陈仓满怀深情地发出相似的呼喊,要为自己建立“两个坟墓”,“为我的肉体与灵魂再安排一次重逢”,以此“致敬我们回不去的故乡”。对于陈仓的文学之“根”,以及这种“回不去”的悲伤与慨叹,必须要立足农村视角,同时放到城市化进程中去把握和理解。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