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琪瑞:“灵魂的漂泊者”之歌(3)

2023-04-25 来源:飞速影视
在不同作家的作品中,人物进行自我救赎的方式亦是有所不同的。在索福克勒斯的笔下,杀父娶母的俄狄浦斯在悲痛中戳瞎双眼,自我放逐,以此来惩罚自己的罪孽之身;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笔下,杀人后的拉斯柯尔尼科夫陷入了深度的恐惧与谴责之中,最终在索尼娅宗教思想的感召下,投案自首,重获内心的解脱与释然;在余华的笔下,历经人世间种种沧桑与苦难后孑然一身的富贵,在午后阳光的照耀与老黄牛的陪伴下,通过讲述自我来消解人生中莫大的荒谬与沉重……而到了陈仓的笔下,他为那些“灵魂的漂泊者”们同样指明了一条自我救赎之路——“善”。
那么,“善”是什么呢?在此,不妨援引禅宗的话,“何谓善,随顺法理,于此世他世顺益于自他者,谓之善;反之,于此世他世损害于自他者,名不善”(《唯识三十颂讲记》)。简单来说,“善”是一种“渡人渡己”的大智慧、大修行,就像陈仓在书本扉页中所写的那样:“善是一味药,可以救自己也可以救别人。”陈元们正是通过诚心诚意地“行善从良”,才得以在迷茫与痛苦中找寻到一处人生的“坐标”,以此来对自我进行定位——从哪里来,身在何方,去往何方,从而得获一种“和解”的状态,扎下新“根”。
正是因为这种“善”,陈元们可以用一种近乎以德报怨的崇高品质,出人、出力、出钱,甚至为此失去了自己即将修成正果的“姻缘”,义无反顾地安葬前领导胡主编(《墓园里的春天》);可以在自己居无定所、颠沛流离之际,无视黄毛地痞等人的羞辱,对素昧平生的人们一再播撒慈悲之心(《从前有座庙》);可以在蒙冤入狱五年,家破人亡后,用宽恕接纳了这个曾经狠狠伤害过自己的世界(《摩擦取火》)。
可见,这几个陈元虽然有着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面孔,不同的职业,但在这些表面的皮囊之下,却潜藏着一种更为深刻的“统一性”,那就是对“底层的熟悉、体恤和平等意识”(吴佳燕语),这三者才是“陈元”这个“身份”之下的真正所在。并且也正是这种善良、宽容、悲悯的精神品格,赋予了“漂泊”着的陈元们获得“灵魂”上的自我救赎,重新在人世间“扎根”的可能性。
说到这里,一个很隐晦但又至关重要的问题渐渐浮出水面:在小说中,陈元们所有现实境遇中的艰难险阻,都深化为了一种灵魂层面的“漂泊”,为什么只有依靠“善”这样一种颇为形而上的价值理念,才能作为终止“漂泊”的解脱之道呢?为什么不在,或者说是难以在现实的物质生活中寻求到一种其他支撑?在其中,或许隐藏着一个更为深刻的议题,那就是对“善”的弘扬的背后,其实隐含着作者的一种“不善”的潜意识——对以“货币”为表征的现代价值体系的反抗。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