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简史(公子醉了)(3)

2023-04-25 来源:飞速影视
25 1925同年,戴维逊和革末证实了电子本身也具有的波动性。

8. 新量子力学奠基:


沿着爱因斯坦和波尔的基础,量子力学新革命性展开了。焦点在于量子的不连续性问题。
26 1925同年海森堡创立了矩阵力学。
27 同年波恩,约尔,完善优化了海森堡的矩阵力学论文,发表《论量子力学》,三人共同奠定了新量子力学的根基。新的矩阵力学可以解释波尔原子模型中的多电子难题,对牛顿经典力学是一个冲击。
28 同年狄拉克发布与矩阵力学颇为类似的q-数理论。
29 1926年薛定谔建立了一般的含时间的波动方程,成为波动力学的创始人。后来各自验证和矩阵力学是等价的。表面看起来,矩阵力学是将电子当“粒子”看待,波动力学是将电子当“波动”看待,但是,薛定谔和狄拉克都证明了,两种表述在数学上是等效的。因此,实际上,量子力学的数学形式,已经包含了“波粒二象性”在内。矩阵力学外表描述粒子,将波动性隐藏其中;薛定谔方程则相反,波动性显示在外,而将粒子性隐藏起来。薛定谔的微分波动方程更容易理解和计算。虽然薛定谔写出了波动方程,但是并不能指出其方程中参数的具体物理含义。
30 1926年玻恩提出量子力学应该被理解为没有任何因果联系的概率,爱因斯坦写信表示不太能接受,薛定谔也不认可玻恩对其波动方程的物理意义解释。

9. 哥本哈根派三大核心原理确立:


31 1927年,海森堡并提出不确定性原理。你不可能同时知道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它的速度,粒子位置的不确定性,必然大于或等于普朗克常数(Planck constant)除于4π(ΔxΔp≥h/4π),这表明微观世界的粒子行为与宏观物质很不一样。也叫测不准原理。
32 1927年9月科莫会议,波尔第一次描述了波粒二象性,提出应该用互补原理对待原子尺度的微观事物。互补原理:观测者对被观测事物不可避免造成扰动,因而两者应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被观测事物的展现出的形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测者的观察方法。同一个对象的不同表现形态,都必须同时用于对这个对象的描述。解释了波粒二象性,认为粒子和波动都是微观世界的正确描述,形态不同只是观测对象在我们不同的观测方式下不同的表现。波尔的互补性原理其实是来源于爱因斯坦关于光可能是波粒二象性的启发。
33 同样在1927年9月科莫会议上,玻恩支持波尔,并用概率解释:量子世界的本质是随机的,只能以一种统计性概率来描述。并例举了波函数坍缩(薛定谔的波动方程,虽然阵营不同,但玻恩接受了薛定谔的理论)。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