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简史(公子醉了)(4)
2023-04-25 来源:飞速影视
10. 纷争再起,爱玻之争:
34 1927年10月第五次索维尔会议,历史上最群星闪耀的一次会议。会上发生了著名的爱因斯坦和波尔之争。主要论战发生在两派,一派是波尔,玻恩,海森堡,泡利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一派是爱因斯坦,薛定谔,普朗克,德布罗意为代表的经典学派。海森堡和玻恩公开宣称量子革命结束,量子理论已经完备。
爱因斯坦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哥本哈根诠释是不完备的,无法接受不确定性原理。一个完备的物理理论应该具有确定性(因果论)、实在性、和定域性。海森堡的不确定原理违背了确定性和实在性。其中应该存在隐变量。
他提出要探讨下双缝干涉实验,注意此时的双缝干涉实验已经是第2次实验了。(第1次是1807年托马斯杨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发现光的衍射现象。第2次是1909年杰佛理泰勒做的单光子双缝实验,即一个个发射光子,但是屏幕仍然出现了干涉条纹。第3次是1965年理查德曼在狭缝前增加探测仪用于观察光子经过了哪条缝。结果是打开探测仪,干涉条纹消失,关闭探测仪,干涉条纹出现。第4次是1979年约翰惠勒延迟选择实验,1984年做成。在电子通过双缝以后再观察究竟通过了哪条缝。后面很多科学家重复了很多次延迟选择实验,包括采用半透镜,不再累述)
哥本哈根派的解释让爱因斯坦无法接受。对电子束通过双缝产生干涉类现象,哥本哈根学派的解释为:波粒二象性使光子同时通过双缝,通过双缝时会同时受到二条缝的作用与自己发生干涉。穿过狭缝的光子可以出现在屏幕上不同的地方,按照概率诠释,则同一过程将会在屏幕上多个地点出现,这意味着超距作用,违背了相对论。
因而爱因斯坦戏称“上帝难道还掷骰子吗”。
而波尔回答是:“不要告诉上帝应该怎么做”。并用互补原理的观察者效应来解释。
期间爱因斯坦还提出了爱因斯坦狭缝问题,不过被波尔用爱因斯坦的自己的相对论理论化解。
35 1927年、狄拉克、海森伯提出了辐射量子理论
36 1929年泡利于也提出了辐射的量子理论,与狄拉克、海森伯一起奠定了量子电动力学的理论基础。
37 1930年狄拉克将两种量子力学体系完美统一。出版了著名的《量子力学》。薛定谔、狄拉克等人证明了海森堡的力学与薛定谔的波动力学完全等价,最后只剩下一个统一的名字了:量子力学。
38 1930年,在第六次索尔维会议,爱因斯坦发表了一个思想实验,称为“爱因斯坦光盒”,来挑战能量-时间不确定性原理。又被波尔化解。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