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的《黄鹤楼》,对仗并不工整,为何还被赞为唐人七律之冠?(5)
2023-04-25 来源:飞速影视
而后人据其诗题判断,崔颢的《黄鹤楼》是借用费祎登仙驾黄鹤返憩于此的传说,神思遨游,而成此诗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应该是乘黄鹤而非白云了。从诗的整体气韵和艺术角度来看:还是用“乘黄鹤去”更为酣畅些。真所谓“一气浑成”,“天马行空,不拘迹象”。
4/对仗不工整的《黄鹤楼》
这世上并不缺不同的声音,被许多人追捧的《黄鹤楼》,也遭受了一些人的质疑。比如,清初学者刘献廷就曾质疑过崔诗,他在《广阳杂记》中借慎庵之名来这样评价崔颢的《黄鹤楼》:
“慎庵摘崔考功黄鹤楼诗之五六云,六之鹦鹉洲,乃现成语,汉阳树则扭捏成对耳。且芳草萋萋,亦属现成,而晴川历历,则何所本?且历历汉阳树,截以成句,而萋萋鹦鹉洲,成何文理?古乐府云: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是历历字贯下树字,而萋萋则边上芳草字矣。律本二对,今上四句皆不对矣。而五六句草率如此,术白搁笔,而千古更无异辞,实不解也。若云只取气格耳,既云律矣,何乃只取气格耶?细入毛发,吾恐考功、青莲复起于九京,亦无以对吾慎庵矣!”
从这位慎庵先生挑出毛病来看,初一听来,也不能说他没有道理。如果以成熟悉的七律标准来衡量,崔诗确有值得商榷之处。但是,这位慎庵先生的诗评,有一个很大的漏洞,那就是忽视了律诗发展的时代关系,因而才得出了这样似是而非的论断的。
七律也好,七绝也罢,都是源自古之七言诗的。中国最早的七言诗,发端于魏晋,三曹之一的曹丕就写不少完整的七言诗。到了鲍照,他一改曹丕的连句韵为隔句韵,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晋宋诗人在建安诗注重文采的基础上,更发展了对偶,齐梁诗人沈约等人又进一步提出了四声八病的规格,产生了“永明体”。这种新体诗,可视作我国律诗的开端,经过庾信等人的改良,才具备了后来各体律诗的雏型。到了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人手中,七律进一步发展定型,至盛唐杜甫手中才中渐趋成熟。
七律虽然定型于沈、宋,成熟于杜甫,但是,他们的七律诗也并非首首都对仗工整的。 对于律诗写作,大诗人杜甫年轻时也并未“循规蹈矩”,直到晚年才“老去渐于诗律细”的当崔颢写这首七律的时候,诗论家论律决不会像慎庵和刘献廷的时代论律那样的精细。即使沈佺期、宋之问二人写的律诗也还是五写得多,七律便写得极少,沈佺期的七律名作《古意》“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对得也并不工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