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和意义的挽歌——意大利电影《绝美之城》(18)
2023-04-26 来源:飞速影视
何况借此发挥的命题带有如此明显的象征意味。“那你让我消失吧”,“这不过是个戏法”及其回声以及“罗马太让我失望”,都取得了象征主义戏剧才可能有的象征效果。因为这本来就是建立在半实半虚的假定性以及回旋及消解之上带点表现主义色彩和戏谑性的一出象征主义戏剧(这部作品的“成分”构成实在太复杂了),是点缀在那杯“奶昔”之上的表意装饰物。
二
回忆那些已经消逝的善意,包括知道空虚还嘲讽空虚的善意,以此作为能够给予或能够享受的唯一消遣,但仍旧希望自己消失,或者选择实际的离去。虽然一切都“不过是戏法”。
希望自己消失仍旧是对空虚的自我的善意解嘲,同时也是对空虚的执著。
选择实际的离去,不过是离开空虚而归虚空,在罗马找不到的东西在家乡也不可能找到。但毕竟还是一种坚持,对追求意义的坚持。毕竟拉蒙诺比捷普要单纯一些,毕竟他终于做成了一件连捷普也没能做到的有意义的事。对于知道作家天职(这当然也属于“已经消逝的善意”)的一位作家来说,这意味一切甚至生命都可放弃了。“朝闻道夕可死焉”,拉蒙诺未必知道中国人这句话,但他显然体验到了这层理。所以在获得成功之后,他会显得像脱了气似的并绝然当下选择离去。何况他终于悟通了,现在能做的最有意义的事,也不过是把“回忆那些已经消逝的善意”当作“消遣”。虽然这是编导“要”他说的,但也是他自身的逻辑。他当然只能离去。当然这离去也是编导“要”他做的,是他最后的任务和句号。
题材是罗马和上流社会,主题却是关于“空虚”,是对“空虚”也不复在的当下的喟叹。无论伪作后现代包装还是佯作后现代解构,都还在“肤表”在“肌里”,核髓却是现代主义的,是现代主义为自身对意义的最后追求,或说追求的最后,意义空白的意义的历史失落所写的一部花团锦簇喧嚣躁动的戏谑性的送葬曲。
05最后的“双旋律”
一
但整部影片真的止于此吗?那为什么这部两小时十多分钟的影片后面还有差不多40分钟的片长呢。
后面还有不少的“花絮”,似乎在“表现”什么,“讽刺”什么,更多的是“讽刺”,但其实都是作为衬底和装饰的“花絮”,都不过为了在花团锦簇喧嚣躁动戏谑的继续演绎中,完成上面那部“象征主义戏剧”捷普尚未完成的部分,奏响这首送葬曲最后的尾声。
捷普再去那位因丧妻而痛不欲生的自己初恋情人的老丈夫家。前次在雨中送那人回家时,那人曾说自己爱了一生的女人却只爱过捷普一人,是他在妻子死后一本秘存的日记里看到的。现在捷普想找初恋情人那本秘存的日记,找到她当初为什么离开自己的秘密。那人却告诉他日记已被在婚礼前扔掉了,因为他已经再婚,并把新婚妻子叫出来介绍给捷普。在捷普的回忆中我们曾见过那位很美的初恋情人,现在这位却与美“风马牛不相及”了。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