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的君子——孔子的最后二十年》: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4)
2023-04-26 来源:飞速影视
孔子在流浪途中屡次相遇隐者,而与隐者的交流也是引起他自我怀疑和决心动摇的一个难以避免的原因。道不同不相为谋,隐者避世而独善其身,孔子入世而寻求自我的完成。在我们这个时代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形成的佛系文化中,隐者其实就是所谓的伪佛系者,纵是胸有沟壑,只能以避世坚守。伪佛系者的处世心理与孔子流浪时心理矛盾是有相似之处的,不过孔子是明知不合时宜,却昭告世人他对外在世界绝不妥协的决心。
现今的伪佛系者正好相反,为了融入集体社会,表面上是一切随缘,与世无争的无所谓,但心里仍旧为暗自压抑的野心与渴望寻求机会。真正把佛系文化当作是自我排遣以躲避理想与现实落差的人,他们会像冉求一样找借口说:“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哪怕“力不足者,中道而废”的机会都放弃了,这才是真的可悲。伪佛系还能产生落差感,说明他们的人生是有目标和动力的,但他们却给自己添上更多的包袱。一面在表面上对外界表现出自己的淡定从容,一面独自承受着野心被落差感折磨而产生强烈的不甘和再尝试的隐隐希冀的矛盾。即使是伪佛系,如不能在落差的泥潭快速抽身,疲惫感会使之到最后演变成真佛系。毕竟对于落差感的磨砺,有些人厚的是心脏的内壁,有些人厚的是手上的老茧,而有人厚的是脸上的老皮。
作者开篇曾说因为不合时宜,孔子的努力注定失败。但在巨大的落差面前,孔子并没有失败。因为走在这条路上本身,就是意义与价值的来源,能不能完成这趟漫漫长路,无休无止的旅行,到倒不见的是唯一的价值。的确,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孔子的周游列国质变为一场流浪,却也让他在最后的二十年流浪中饱尝流浪的孤独,为了君子的尊严他不得不与他的时代抗争,却真正地从一个凡夫俗子成为千古圣人,这也是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在孔子世界里的价值。
实际上,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所停留。只是人不同,态度不同,落差的大小不同,停留时间长短不同而已。书中这位流浪者想要告诉读者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扑面涌来时都有着窒息的危险,没有落差感和意识不到其带来的自我怀疑与坚持的决心,我们处世的目标与价值又该如何定义,我们又该如何挣扎出现实的泥潭。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