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者,或者无冕之王(3)

2023-04-26 来源:飞速影视
“谁批准你做诗人啦?”
“谁批准我做人啦?可能是上帝……”
肖斯塔科维奇、萨特、艾略特都是布罗茨基的支持者,布罗茨基在任何聚会上穿着朴素,坐在角落里,少言寡语,目中无人,却永远是众人瞩目的对象。利莫诺夫则说他故作姿态,自我炒作。布罗茨基“非苏更多于反苏”,他不是“异议人士”,但是拒绝合作,1972年,克格勃终于让他卷铺盖走人。少了布罗茨基,地下世界对于利莫诺夫来说清净了许多。二三流的先锋派艺术家们愤世嫉俗,喝得酩酊大醉,穷困潦倒,过着朝不保夕的波西米亚人的生活。残酷的是,利莫诺夫清醒地意识到他也属于他不屑的“二流”。他的同代人对他的评价是“惹不得的青年”、巧手裁缝、有才华的诗人,动辄剑拔弩张,却又很讲义气。
最终,女人缘令他在诗坛引人注目。开着白色大奔的高级文化官员身边穿着皮短裙、脚蹬高跟鞋的芭比娃娃埃列娜为利莫诺夫桀骜不驯的诗人形象倾倒:“他身穿白色牛仔衣,敞开的红衬衫,露出棕色的胸膛,在这个吃饱肚子、无精打采的人群中,他才是唯一真正的活人。”利莫诺夫离开安娜,埃列娜离开官员,两人成双入对出入文坛,郎才女貌,羡煞众文青:“在勃列日涅夫惨淡经营的灰暗的时代,要说到苏联有什么亮点的话,他们两人可以作为代表人物。”有一张照片他随身带着,无论漂泊到哪里:他身着自己用140块彩色布拼贴、缝制的上衣,长发飘飘,气宇轩昂地站着,脚下躺着一丝不挂的妩媚迷人的埃列娜。
索尔仁尼琴与利莫诺夫都在1974年的春天离开祖国。但是前者死里逃生,信念坚定,无所畏惧,他离开苏联引起举世轰动。索尔仁尼琴和布罗茨基都是被强力驱逐出境,“因为他们即使被打得头破血流也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土地与故乡的语言”。而利莫诺夫和埃列娜则是自己要移民,虽然利莫诺夫被克格勃定为“死心塌地的反社会、反苏维埃分子”,他厌恶的只是苏联知识分子的历史和那些整齐划一的公寓;埃列娜则满脑子西方明星、名模的图片,以为整个西方都会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他们要去巴黎拜访大诗人阿拉贡,去纽约找他们心目中的曼哈顿社交生活的女王、马雅科夫斯基情妇的闺蜜……
无论以何种方式出走,在苏联官方看来都是叛国,在西方人眼里都是投奔自由世界。最后的告别总是撕心裂肺的:“离开这个生活,这个一直那么熟悉的生活,而去过另一种虽然满怀希望但是几乎一无所知的生活,这也是一种死亡的方式。”
苏联人在纽约
法国人到纽约或者美国人到巴黎是旅游,但是纽约对于两个“冷战的孩子”来说几乎是另一个星球,且不说摩天大楼和横跨百老汇的霓虹灯广告,连擦皮鞋的黑人、街上自言自语的半疯都是新奇的:“没人上来干涉他守规矩。”有一个细节令他们兴奋不已:美国地图竟然那么准确!苏联的城市地图要么标注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建筑,要么提前让人看到十五年后的城区。两位情侣勾肩搭背,旁若无人地高声谈笑,逛高级时装店,看黄片。从莫斯科到纽约,“无异于看了一场黑白电影后再看一场彩色电影”。两个漂亮俄罗斯年轻人自我感觉是唱片封面上“鲍勃·迪伦和他的女友”,暂时忘却了家乡的灰暗生活和在泥泞中挣扎的伙伴。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