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辩的红唇:“文艺教母”苏珊·桑塔格的诞生(3)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由于父母的缺失感,孤独的桑塔格只能通过阅读书籍来完成自己的身份认同。在理查德·哈里伯顿笔下的旅行世界里,桑塔格在广袤的奇观中首次感受到自己的热情和欲望最美好的那部分被逐步地唤醒了。如果说哈里伯顿的旅行奇观让她轻易地获取了对世界的好奇心,那么爱伦·坡的推理洞穴则赐予了她内在的感受。这两位作家的著作对人的阅读感受是完全相反的,但正是这两者让她自小就懂得如何将外在的愉悦和内在的感受结合在一起。
《重生:桑塔格日记与笔记1947-1963》
作者:(美)苏珊·桑塔格
译者:姚君伟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年4月
真正让桑塔格寻找到人生使命感的阅读,来自于居里夫人的传记。在父母教育缺失的童年修炼中,生活无法赐予榜样和偶像的时候,人总是能够被文字上的榜样或遥远的偶像所诱引。居里夫人的世界性荣誉和坚毅的意志,促使了她在自我价值的觉醒之路上不断地被激励着。马丁·伊登笔下的失败作家形象,也在孤独无助的童年里给了她对作家生活的最初想象。或许是为了自我证明,在她十岁的时候就开始自办刊物向周围的邻居进行销售。对阅读的渴望和对智识的热忱,让桑塔格在同龄人中鹤立鸡群,以至于在读书的时候连续跳级。
当她的母亲再婚之时,苏珊·李·罗森布拉特这个名字被苏珊·桑塔格所替代,她的智识已经开始了反叛的征途。在她看来,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气息是如此的单调沉闷,身边总是充斥着“我的同学和老师傻呵呵的哗众取宠的废话以及在家里听到的令人发疯的庸俗的话语”,以至于她通过写日记来不断地确认自己的使命感。在十三岁的时候,她就自我认定已经过了阅读《星期六评论》的年龄了,转而将目光投向了美文和雄辩的《党派评论》,梦想着哪天去纽约给他们撰稿;在十四岁的时候,她就宣布自己的人生计划就是保护自己免受当代社会的愚蠢将其吞没的威胁;在十五岁的时候,校长直接告诉她“学校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教给你了”。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