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吻简史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亲吻是爱的封印。
——威廉·莎士比亚
亲吻,并不只是简单地两个嘴唇触碰在一起,这个古老行为的背后,有着复杂的情感传递的历史和文化脉络。公元前9世纪的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曾描述,国王普里阿摩斯亲吻勇士阿喀琉斯的手,后者杀死了国王最后的儿子——赫克托耳,堪称史上最虐心的一吻;公元前5世纪,另一位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则谈到,波斯人按等级接吻——用亲吻嘴唇的方式和阶级相同的人打招呼,对于阶级稍低的人则是亲吻脸颊;公元前3世纪的梵文亲密指南《爱经》(Kama Sutra)有整整一章讲述关于接吻的练习,将吻视为性娱乐和性嬉戏的一部分……回顾亲吻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和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一样,吻也是一种“社会构建”,一种身体、心理和文化的表征,它或早或晚地在历史上的某个时刻根本性地改变了我们对爱情的理解,唤起了我们对与某个“命定之人”分享精神世界最隐秘角落的期待,也让我们窥见了不同历史和地域的迥异的文化属性和情感表达。
《吻的历史:流行文化的诞生》吻的起源与播散没有人确知亲吻诞生于何时,但它绝对是一种古老的人类行为。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唇部示好——即唇与唇的触碰——起源于味觉,这又与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有关:远古时期人类的味觉和嗅觉都比我们现在要发达的多。因此,原始意义上的亲吻可以称之为“品尝之吻”,由于一种纯粹的情欲同化,通过发达的味觉和嗅觉的神经中枢,而促使人们做出的一种自然反应。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成书于公元前1500年的印度《吠陀经》(Veda)记载爱侣用嘴巴“嗅到”彼此的味道、“闻”着对方。《吠陀经》中虽然没有“吻”这个单词,“嗅”(sniff)和“闻”(smell)却指向同一个含义——接触。
《吠陀经》之后的印度文本进一步暗示了接吻在一开始仅有唤起情欲的功能。作为古代亲密关系的经典作品,《爱经》对这种原始之吻进行了淋漓尽致的阐述,整个章节都围绕着亲吻爱侣的主题打转,指导读者亲吻的时机及部位,包括额头、眼睛、脸颊、颈部、胸脯、乳房、双唇和口内,并描述了四种亲吻的方式——直接的、交错的、用力的、轻柔的,以及三种年轻女孩或处女的吻——虚名之吻(女孩的双唇与其爱侣接触,但她自己什么也没做)、悸动之吻(女孩稍稍收起她的羞怯,用她的下唇而不用上唇回应其爱侣)、接触之吻(女孩以舌头接触爱侣的双唇,闭上双眼,将她的双手放在爱侣的双手上)。即使是21世纪的现代读者,阅读这样的文字时也会产生眩晕之感。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