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东欧电影:从“平庸之恶”到希望之光(4)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人性已经到了堕落的边缘,那个和“我们血肉相连的存在物”——那匹老马,引起了陀氏、尼采的同情与恻隐之心,也让他们看到了现代世界的存在本质。尼采说“上帝死了”,与影片的六天里世界的毁灭异曲同工。

新世纪东欧电影:从“平庸之恶”到希望之光


《都灵之马》剧照
希望,还是希望
罗马尼亚诗人马林·索雷斯库说过:“诗歌的功能首先在于认识,诗人必须与哲学联姻,诗人倘若不是思想家,那就一无是处。”东欧电影中呈现的思考或思想,使很多作品具有了索雷斯库所说的诗性、意味和希望。
匈牙利电影《索尔之子》(拉斯洛奈麦斯,2015年)通过纳粹“秘密派遣队”成员索尔要为毒气室内一个陌生犹太少年举行葬礼的故事,演绎了犹太人索尔从行尸走肉般的存在到人性复活的逻辑。纳粹集中营内,索尔日复一日、机械重复地辅助屠杀犹太人的工作,在焦灼与痛苦中,他无法面对自己间接参与屠杀同胞的“平庸之恶”,直至他决定冒死为一个陌生男孩举行葬礼。从那一刻开始,索尔对自由的选择和对人的灵魂的选择,使得他开始复活——从之前的面无表情、眼神无光,到渐渐有了作为主体的人的存在特征。影片的结尾,索尔成功为男孩举行了葬礼,虽然这群人被纳粹杀害,但索尔们以犹太人特有的方式实现了自由,并寻回了人的主体性,以及存在的意义与希望。
斯洛伐克电影《盲爱》(朱尔拉莱赫特斯基,2008年)有趣地刻画了四对有盲疾的男女。他们和普通人一样有焦虑、有迷失、有烦恼,也有对爱的期待,导演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他们的尊严、自信和希望,彰显了人的主体性显现的意义和“善”之原则驱使下的希望。
波兰电影《修女艾达》(保罗帕夫利克夫斯基,2013年)中艾达在旺达姨妈的带领下,看到了非纳粹者因恐惧而对犹太人的屠杀,以及他们终生的罪疚感与忏悔,也看到了老一代身上折射出的官僚主义、生活堕落与精神迷失。旺达姨妈选择跳楼结束这一切,她代表的是奥斯维辛之后一代人家庭的解体、意义的消失、动物般地存在及人性的失落。影片多次触及关于“选择”的普遍性问题:如旺达对虚无的选择、平民对屠杀与日常生活的选择等。影片的结尾处,艾达参加完姨妈的葬礼后,与乐手有一段关于终极问题的灵魂对话,他们二人一问一答地构建了听音乐、旅行、谈恋爱、结婚、生子、买房子等除了平常生活还是平常生活的日常,犹太人艾达在对话过后坚定地选择了苦修之路。这是艾达超越日常生活与身份认同的自由选择,也是她的希望之光。(责编:李静)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