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哲学新编》第一章黑格尔之后第一节叔本华(2)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我们在本章以意志主义和存在哲学为例,介绍黑格尔之后的本体论倾向;在下一章以哲学与科学关系为焦点,介绍生命哲学、新康德主义、英国的功利主义和美国的实用主义。
第一节 叔本华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年)是最早起来反对黑格尔的德国哲学家。他1813年毕业于耶拿大学,在其博士论文《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中就已形成了成熟的意志主义的思想。1820年后在柏林大学任讲师,他偏偏选择与黑格尔授课时间相同的时间开课,以示向黑格尔的权威地位挑战。但他根本不能动摇黑格尔如日中天的地位,据说只有三个学生选他的课。他在柏林大学任教24个学期,开课的时间还不足一学期。他离开教职后,独处著述。他的代表作为1819年出版的《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作为世界本体的意志
恩格斯评论说,叔本华哲学“适合于庸人浅薄思想”,“是由已过时的哲学的残渣杂凑而成”。第一句话不无道理:叔本华的思想长期默默无闻,直至1848年革命失败之后,叔本华的最后一本著作《附录与补遗》(1851年)才在悲观失望的德国市民阶层(即恩格斯所说的“庸人”)中流行开来。但恩格斯上述第二句话则需与当时具体的历史情况相联系。事实上,叔本华思想相当新颖,他在黑格尔哲学盛行之时,就预示了德国唯心主义的没落。他尖锐地指出,现在德国哲学是吹牛的骗子和假充内行的骗子的产物,前者指的是费希特和谢林,后者指黑格尔。叔本华对康德却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自认是康德的忠实继承人,他致力于把康德关于“善良意志”的伦理学改造为意志主义的本体论。
我们在康德的批判哲学中看到,理性被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两种,理论理性不能纯粹,必须和感觉材料相结合才能成为经验和知识,康德第一批判的题目是“纯粹理性批判”,其目标是针对“纯粹理论理性”所做的批判。另一方面,实践理性必须纯粹,如果它和感觉感情结合而成为不纯粹的实践理性,那么就不会有真正的道德准则和行为。康德的第二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实际上是针对“不纯粹的实践理性”所做的批判。把这两个批判结合起来,就会得到可知的理性不能行,可行的理性不能知的结论。康德关于理论理性不纯粹而实践理性纯粹的观点,还隐含着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的结论。这种纯粹的实践理性又被康德称为“善良意志”。
康德的上述思想为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开辟了道路。叔本华说“: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这些听起来近乎狂人呓语的唯我论调其实有着康德先验主义的根源。叔本华继承了康德的“哥白尼革命”的主体性思想。他说: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