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哲学新编》第一章黑格尔之后第一节叔本华(3)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一切的一切,凡已属于和能属于这世界的一切,都无可避免地带有以主体为条件的性质,并且也仅仅只是为主体而存在。
主体就是世界的支柱,是一切现象,一切客体的一贯的、经常性的前提条件,凡是存在着的东西,都是对于主体的存在。
他声称,他“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地球,而永远只是眼睛,是眼睛看见太阳,永远只是手,是手感触地球”。但是叔本华推崇的主体不是贝克莱的感知主体,也不是康德的知性主体,而是行动的主体,这就是意志。因为我们当下知晓的,就是那些与我们须臾不可分离的行动,那就是意志。如果我们审视内心,立刻便可体会到行动的意愿(Volition),这就是意志(Will)。所以意志不是不可知的,而是最接近于我们的、最容易被感受到的主体。意志不但是认识的主体,而且是身体的主体。人的一半是主体,一半是客体(身体)。意志的每一个活动都立即表现为身体的活动,身体活动就是客体化的意志。比如,胃和肠道的蠕动是客体化的食欲,生殖器的勃起是客体化的性欲。
意志虽然是最接近人的主体,但不局限于人。不但人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整个世界都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世界的主体是意志。我们可以像感受到自己内心行动的意愿那样感受到外物类似的趋向,如石头自由落体运动,植物向上生长,磁针指向北方,地球被太阳吸引,动物的欲望冲动,水流的向前奔腾,等等,都是意志主体的活动。当人以意志直观意志活动时,意志就成了直观的对象,这就是表象。因此,世界既是意志,又是表象。这里的“意志”和“表象”都是本体论的概念,都是客观的、普遍的意志和表象。
现在的问题是,叔本华何以能够得出世界是“我的意志”、“我的表象”的结论呢?叔本华有这样的解释:意志是不可分的,不论是人的、动物的、植物的、无机物的意志,都是同样的完整,同样的彻底;既然人的意志与世界的意志是连续的、相通的,我们就可以作由此及彼、由近到远、由我及物的类比推理。叔本华认为,我们总是使用最熟悉的语言去描述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既然我们最熟悉自己的意志,就让它也成为支配外部世界的决定力量吧。因此,外部世界的本质不是物理学所说的“力”或“能量”,而是“意志”。这种由我及物的类比推理比康德的由主体到客体的先验演绎通俗易懂。易于打动人,但却不是严谨的论证,缺乏说服力。王国维是最早介绍康德和叔本华的中国学者,他曾说:“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比较这两个人的哲学,似乎可以说,康德可信而不可爱,叔本华可爱而不可信。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