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哲学新编》第一章黑格尔之后第一节叔本华(4)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作为现象的意志
叔本华采用了康德关于物自体与现象的区分。他说:“一切客体都是现象,唯有意志是自在之物。”意志这一物自体虽然是可知的,但却是不可控制的;虽然是连续的、同质的,但却有等级高低之别。关于第一点,叔本华说,我们行动的意愿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目的、盲目的, 它不受理智驾驭,超越善恶。同样,支配外部世界的意志也是如此,它是不能遏止的盲目的冲动,是“永恒的变化,无尽的流动”,无止境、无目的的追求。意志在永不停滞驻留的流转变化中,产生出世界万事万物。用他的话说,一切的一切,凡是已经属于和能够属于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无可避免地以主体为条件,并且也仅仅为了主体而存在。主体就是世界的支柱,是一切现象、一切客体的一以贯之的前提和条件。可以说,叔本华的意志主义是不折不扣的主体性哲学。
意志所派生的万物所具有的意志客观化和可见性程度,犹如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有高低、大小之分。他把现象世界中的事物分为四类,各类事物有自身规律,共有四种规律。这些规律都被称之为充足理由律,它们都是充足理由律的 “根”。按《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所做的区分,第一类是物理事物,遵从“关于运动的充足理由律”,即物理的因果律;第二类是抽象概念和判断,遵循“关于知识的充足理由律”,即逻辑规则;第三类是数学研究对象,遵循“关于存在的充足理由律”,即数学的原则(叔本华接受了康德关于数学的对象是时空形式的说法,并把存在与时空相联系,因此才把存在的依据与数学规则相联系);第四类是意志的主体,遵从“行为根据律”或“动机律”。他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说,一切事物按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排列,它们的关系是:
那些较高现象是从一些较低端的相互冲突中产生的,它吞噬了这一切(较低)现象,然而又在较高的程度上实现了这些现象向上的冲动。所以这里就已经是“蛇不吃蛇,不能成龙”这一条(生存竞争)规律在支配着。
悲观主义的人生观
按叔本华的区分,最高级的活动是人在意志驱动下的生命活动,这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叔本华反对把人看做是无个性的理性动物,他根据意志既能动又盲目的特点,把人理解为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欲望,富有喜怒哀乐之情的活生生的人。尼采称赞说,这是一种“个人的哲学”,描绘了“人生之画的全景”。但叔本华伦理学的主题不是个人主义和崇高自由创造,而是非理性主义的宿命论和悲观主义。
叔本华说,对于人可做三个层次的理解:第一,具有共同人性的群体;第二,具有个性的个体;第三,具有天才的个人。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