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火青春》:一种愤怒情绪的青春态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怒火青春》(1995)是法国导演马修·卡索维茨的第二部电影,获得第48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在各大电影网站评分较高,类型标签是剧情 犯罪。片中三个主角是犹太人文兹、阿拉伯人赛义德、非洲裔黑人休伯特。他们种族不同,但都是法国社会底层的年轻人。影片呈现了暴乱次日24小时内,三个伙伴在巴黎的游荡,去呈现和思考一个人和一个社会的坠落。影片的故事性并不强,但实现了复杂而强烈的情绪表达。
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如果以此解读影片,其实是一个认知过程,认知剧中人物的情绪以及影片传达的情绪,还有观看的情绪(观赏影片本身也包含认知过程)。在心理学研究看来,认知是情绪形成的基础,情绪也会影响认知过程。这里借助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里斯(A.Ellis)的情绪ABC理论来解读本片。A是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主体对于这一诱发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Beliefs)。C是主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后果(Consequences)。该理论认为A只是诱发C的间接原因,而B才是导致C的直接原因。现实中很多不良情绪来自B的非理性观念,调节B,就可能改善情绪,所谓“境由心生”。
A.三个年轻人愤怒情绪的诱发性事件是非洲裔男孩阿布德尔被警察毒打入院。巴黎发生暴乱。影片开头以真实的新闻片交代了这一事件过程。三人与阿布德尔都是法国社会的底层人和少数族裔,对事件A感同身受。
电影《怒火青春》剧照
C.影片的情绪反应,包括剧中人物的情绪反应,主调是愤怒。影片开始,赛义德一出场就与社区的几个居民展开了楼下楼上的对骂,显现了这个廉租社区里躁动不安的怒火。不过,影片法文名称的意思是“仇恨”。仇恨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情绪。心理学上的情绪可粗略描述为基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体的目的、愿望和观点的一种内心体验。人和动物都有情绪,但涉及社会性需求的高级情绪,是人所特有的,有时被成为情感。本片编导所强调的仇恨,作为人类的高级情感,包含复杂的情绪成分,比如愤怒、恐惧和厌恶等,在影片中都有所呈现。除了情绪反应,C的行为后果在影片结局中是人物命运的巨大改变:一直想杀警察的文兹却突然死在警察枪下,一直隐忍克制的休伯特被迫掏出枪,对准了警察的脑袋。而这正是编导想思考的,一个人或一个社会的坠落,下滑的过程与着陆的状态,这在片中化为一句惊艳了无数人的台词。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