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录像艺术观察:从社会介入到支离与日常(4)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阚萱,《物体》,静帧,2003,图片由艺术家提供阚萱将目光的凝视,聚焦到了日常触之可感的存在之物与存在之思,进入细微与毫末,短暂与瞬息。同样将“影像”作为一种主体的目光,投射到即时瞬息的时空感知和行动实验中,周滔的艺术创作,是观察、行动和影像写作的结合。周滔无意于对现实的记录和拟像,对他而言,投入扑朔未知的感觉撞击,将思维与动作合一便是电影或戏剧的根本。新世纪之交迅速崭露于艺术舞台的徐震,在扰攘人群中大喊一声,戏谑挑衅,左冲右突。系列录像《彩虹》(1998)、《喊》(1998)、《来自身体内部》(1999)、《巡回演出》(2000)、《8848-1.86》(2005)、《18天》(2006)……一样的颠覆,一样向因循陈腐的惯常秩序火力全开。新的时代已经轰鸣而来,在2004年上海双年展,他改造了美术馆楼顶钟塔的一面钟,让其以60倍的速度飞速运转,以超乎寻常的速度象征着这座城市的效率和节奏。
2000年以后的中国,新旧世纪之交的剧变时刻,尤其当我们站在今天,重新回望过去,更能深刻体会此中的意义。
新世代愈加繁华乱眼,早期前卫艺术时期面对的后冷战、后殖民政治语境似乎渐行渐远,作为当代艺术核心思想资源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也在日益全球化的网络一代瓦解离散。人类已经被信息和新技术彻底裹挟到了巨大的矛盾和漩涡之中,信息越来越庞杂和泛滥,却又越来越同质与单一;知识的共同体反过来造就了对边缘与异质文化的漠视和隔离,人们生活在巨大的信息焦虑的黑洞之中,毫无餍足地吞食信息的洪流,知识和思想却反而变得苍白匮乏,虚拟和现实之间的界限也变得越来越模糊。而艺术家所能做的,也唯有认识到自我同样置身于滥觞洪流的现实,在变化中反馈变化,并坚持持续的思考、发问。

中国录像艺术观察:从社会介入到支离与日常


“环形撞击:录像二十一”展览现场,2021,OCAT上海馆,摄影:吴清山对于新新一代艺术家来说,旧时代似乎决然远去,不仅是上一世纪那个两极革命和冷战的旧时代,也包括后冷战全球多元化的时期,新自由主义胜利的曙光转眼化为余晖。冷战后一超多强主导的文化多元化局面,正在日益被崛起中的全球民粹主义保守趋势所冲击,似乎人类依旧摆脱不了无时不在深陷危机之中。李然和陈轴、李明同是“公司/company”小组的发起人与参与者,不同于1980年代前卫艺术早期艺术家的群组行为,在年轻一代艺术家中涌现出来的自我组织实践,似乎更体现社会主体和多元价值碎片化之后的现实表征,一种零碎的、支离的、日常的抵抗。李然曾借《圣维克多尔山》骄傲的中年人之口说道:“大可不必延伸这嚼不烂的哲学论述,回到艺术中,我们所观看的是在体系和世界结构定义之外的,虽然可以被串联和归类,但是这种愚拙的划分,这种书写背后藏着多么单一而乏味、夹杂着迫切而虚妄的幻想。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