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乡村振兴中青年缺席状况(2)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此外,村庄治理和基层党建亟须注入新鲜血液。传统的乡村治理主要依靠乡绅之类的特定社会群体,依赖乡约等非正式制度。村委会是当前的乡村治理格局中的关键组织,但在农村空心化和老龄化背景下,很多村委会换届面临青黄不接的情况,或者延续了老人政治的格局。村民选举是青年参与村庄治理最主要的制度化渠道。中央的政策也在强调大力加强村级组织后备力量的排摸、培养和储备。但是,总体来看,村干部队伍当中青年的比例仍然偏低。以浙江2019年的情况为例,在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当中,35周岁及以下的仅占1.9%和7.1%,而少数偏远山区61周岁以上党组织书记比例达到17%。农村青年党员占比也较低,35周岁及以下的占22.6%,还有0.94%的村没有35周岁及以下党员。
乡愁是青年返乡的基础
面对如何培育、强化青年返乡动力,除了通过外部政策激励来改善青年就业、创业环境之外,更应注重激发青年群体的内在动力。在新时期,乡愁既是青年下乡的情感基础,也可能成为连接城乡的情感纽带。乡愁承载的是农村青年关于家乡以及童年的温馨回忆,也寄托着城市青年对于田园生活的想象。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都出现过回归乡村的社会潮流,城市人涌向乡村寻找昔日的乡情、乡味、乡风,由此带动了一些有着较好乡村文化和自然禀赋的村庄去发展旅游和民宿。伴随城市中等收入群体成为乡村旅游的消费主体,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开始转向乡村寻找新的生活方式。创业青年口中的“情怀”和“理想”是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也使他们能够克服乡村条件的限制,带着对未来的憧憬投身乡村发展当中。越来越多的城乡青年开始将自己对乡村的向往转变成创业实践,创业类型也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不限于民宿、电商等新兴行业,也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养老服务等领域,对丰富乡村业态、增加乡村社会服务供给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青年创业在行业分布以及总体占比方面仍然偏低,尚未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和模式,个案对行业或者村庄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也不够明显。如何发掘各类青年人的乡愁和情怀,并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仍然是一个需要持续探索的议题。
当前的乡村振兴政策更加强调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扶持等方面,对于软环境建设重视不足,尤其是缺乏情感维度的政策支撑。乡村振兴的二十字目标,包含了乡村发展的各个方面,它回应青年的发展诉求,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义。乡愁反映了人们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反思,开始尝试探索新的生活可能。在现实当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当今社会一种吊诡的现象,一方面对乡村生活充满了田园诗般的想象,另一方面农村青年仍然在“流向”城市;在社会观念中,城市代表了未来和发展,有关乡村的想象则带有更多的怀旧色彩,它仿佛停留在一个尘封的世界当中。这种乡村想象进一步把青年推向了城市,因为青年需要拥抱未来。这样的社会观念反映了现实的城乡差距,但它也说明了乡村价值的失落,同时我们也需要反思农村教育。很多学者觉察到了教育当中的城市导向,即在教育当中贬抑乡村社会的价值,将它视为一个次等的社会体系。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