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上知天文”?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本文来源:海南日报」
■ 吴辰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航天员成功出舱……近期航天领域的热点新闻不仅激发了人们的自豪之情,也让“空间探索”成为街头巷尾、线上线下热议的话题。而在平日生活中,我们也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知识的广博,但在我国古代,“天文”和“地理”又有着难易之分。“地理”易知,而天文难察,大地上的万事万物人们尚可以眼睛去看,以耳朵去听,以感觉去认知,但是面对天上的日月星辰,人们却很难找到一个对其进行细究的途径。“文”者,“纹”也,这正反映出了古代人在面对天象时的尴尬,人们大多是通过其“文”来观测天体表象,而对其内在原理却很难说出所以然来。
直至今日,我们对宇宙仍然知之甚少,也许,这也正是我们一次次向太空冲击的理由。茫茫宇宙,地球只不过是万千星辰中的一颗,宇宙运行的规律也与我们的生活甚至生存息息相关。
A
古代天文源自日常生活
今天我们提起天文来,似乎是一件极为专业的事情,而明末顾炎武在他的《日知录》里曾经说道:“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在顾炎武看来,那些天文词汇只不过是人们在生活中对一些极普通现象的总结。
“七月流火”,不过是农人对于天气转凉时天象的观察,当人们在劳作之后,看到天边的“火”星开始由最高处向西渐渐下移,从此之后,天气就开始转凉了,故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其实就是生活经验的总结。而“三星在天”则是新婚妇人在守望着婚礼的时间,当“三”即“参”星升上中天时,正是大婚之时,而随着“参”星逐渐下移,婚礼气氛渐渐高涨,新人们的感情也越来越浓。所谓“月离于毕”,则是远征的老兵看到月亮靠近了“毕”宿,按照自己的经验,这是大雨将至的征兆,自己的凄苦与大雨的滂沱交织在一起,难以言说。而古人颇为迷信异象,便有晋国的政治家借着“龙尾伏辰”即某日辰时“尾”星在日月交汇之时隐去不见大做文章,让儿童在街市四处散播,造成舆论效果,最终在政治上取得了胜利。由此可见,天文所关心的并不只是天上的事,其所瞩目的还是人间,古代人对天文的关注几乎涵盖了日常和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
古人对天文的认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论衡》记载,有一天,孔子准备外出,便让子路准备雨具,果然不一会儿,天就下雨了,子路十分佩服,问及原因,孔子答曰:“昨暮月离于毕”;隔了一天,又是遇到了“月离于毕”,孔子准备外出,子路为他备下雨具,但是孔子却没有携带,果然,天并没有下雨。子路十分迷惑,就问孔子,为什么两次“月离于毕”却有不同的结果,孔子说,“月离于毕”也有不同的情况,月亮靠近毕宿的阴面就会下雨,靠近阳面则不会。这显然就要比笼统的“月离于毕,俾滂沱矣”要高明得多。正如《尚书》中所言:“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在中国古代,天文地理,说到底不过是民俗人情。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