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子的回忆:索尔·贝娄的一生(4)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三
格雷格的这些点评,总是显得太冷静了。但他是有意如此,而且个中原因,从他自己的叙述中也有迹可循。贝娄一生都十分注重保护自己的隐私,保护一个喜欢沉思的自我,虽然亲近父亲,但即使在早年父母尚未离异时,格雷格也总是发现,自己一大早就进不了父亲的书房。像贝娄这样一个私生活混乱的人,对待儿子的态度,必然也是有些心不在焉的,他的情感之门,在儿子眼里,一定是半开半闭,令人捉摸不透。格雷格多次提到自己“性格孤僻”,其中隐含着对父亲的责备,他很难进入父亲的内心,同时,因为总跟着父母东奔西走,他又始终没能交到一些稳定的玩伴。
格雷格后来当了一名精神分析师,执业长达四十余年,他的写作带有这一职业特点,感情色彩很淡,不过,他也愿意显示自己对父亲的生平其实并不是很感兴趣。他赞赏父亲的天赋和勤奋,他的社交能力非凡,在思维和表达上都是天才,例如格雷格说,索尔·贝娄不仅善于迅速地抓住问题的重点,还拥有一种不着一词,就能让人了解自己的愿望和要求的本领;他经常持续写作,走出书房的时候大汗淋漓。然而格雷格也告诉我们,他对父亲的文学创作本身和他的声名,一直是毫不关心的。可以说,这是一种防御,他将父亲对他的态度反射到了父亲自己身上。
父亲在写作和生活之间竖起了屏障,让他从小就明白,要珍视文化,珍视宁静的独处,即便仅仅出于“不要打扰父亲工作”的理由。而作为一种回应,格雷格也将自己同父亲之间的关系缩减为区区一条血缘纽带,不把自己混同为一个贝娄读者,密切地关注他写了什么,出席了什么活动,得到了什么奖,就连1976年贝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舆论不出意外地轰动起来,格雷格也置若罔闻。他评价自己有一种“擅长揭开那些含糊不明的叙事”的能力。这本《索尔·贝娄之心》的确是清晰的,最集中的表现,就是他让我们看到,贝娄的小说不像表面呈现的那样情节纷繁,思想复杂,实际上,他写小说最大的冲动,是回应自己在一段时期里遇到的困境,解不开的心结,以及难以驱除的苦恼。
四
“寿多则辱”这句话,对哪国人都是适用的。作家是一个终生行当,已经奠定了名声的作者,哪怕写得少些,总是在社会名流的行列里有自己牢固的一席之地,何况是贝娄这样的人物,可是时间照样会剥夺他的拥有。“一个充满生气的小生命和一个快速衰弱、经常卧床不起的老人”同住一所房子,这里面的对比让人心头发紧。写作对贝娄来说,不只是为了赚钱或为了熔炼智慧,它还是一种延续青春活力的必需,一种实现永生的方式。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