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交融,取法各有神妙:清代书法选萃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纵观清代书法,可谓碑帖交融,取法各有神妙。从用笔、用墨、以至章法都有所创新。其中赵之谦将篆、隶、楷等书体的凝重融于飘逸洒脱的行草书之中。吴熙载的行楷书学乃师包世臣,犹存隶书意韵,颇富古意。杨沂孙用笔遒润,顿挫有致。毛会建“书法逼晋魏,六书篆皆精绝”。圣祖康熙喜董字,与董文敏同乡的张照及雍正书法亦从董出。

碑帖交融,取法各有神妙:清代书法选萃


lot 1912
赵之谦 (1829-1884) 《行书八言联》
对联 水墨笺本161×32 cm
1861年作
说明
1.上款人子实或为吴宝恕(1832-1890),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字子实,号桂诜,室名洁斋。同治七年(1868)进士,官编修,侍讲学士,曾经陕西、广东乡试考官。1875年任广东学政。著《洁斋遗稿》等。工行书、楷书,端方严正。
2.秋醒楼旧藏。秋醒楼最初是由明末大收藏家朱之赤(字卧庵,安徽休宁人)所创,其收藏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名人书札、字画,著有《朱卧庵藏书画目》。清朝末年转藏于陈剑秋,陈氏着有《秋醒楼藏书札记》。民国时期又经周叔廉收藏。秋醒楼所藏名人书札、字画、瓷器、古董,在文革时期被查抄并收藏在上海博物馆。1987年上海博物馆将秋醒楼大部分书画作品之印款收录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之中,后按国家政策将藏品退还。本作为北京保利2016年秋季拍卖会“秋醒楼专题”拍品。
清代书法可分为帖学期、碑学期。国初时,圣祖酷爱董书,声价日重,士人歙然相从。高宗时,书风渐转趋丰圆,于是香光告退,子昂代起。嘉道之后,在包世臣、阮元等人“崇碑”的书法理论影响下,一些著名书家,多由晋唐上溯六朝、秦汉。自此开始,逐渐形成了帖学与碑学明显分流的格局,帖学逐渐由盛转衰,碑学则日渐兴盛。在这样的文化大背景下,清朝出现了一位书法天才——赵之谦。他将篆、隶、楷等书体的凝重融于飘逸洒脱的行草书之中。使行书更有一种不同于传统行草书的刚毅不屈和雄浑奇崛。
赵之谦在碑帖融合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此八言联是其成就的典型代表。骨骼结构仍有《张猛龙》、《龙门二十品》等典型魏碑遗意。在运笔时揉以帖意,加上腴润的笔墨,化刚为柔,在碑的骨格上出以牵引、连带、呼应,因而既具有金石味,又具笔势连贯的动态美。突破当时主要崇尚方峻刚实的碑派常规写法,写得灵巧飘逸,甚至“温文尔雅”。这是帖学体系之外衍生的另一种别具风味的行书体。此八言联,上联取自梁萧子《南齐书》,下联虽未用典,但《春秋》、《孝经》皆为历代经典,与上联“躬耕”、“从战”相对应,并且一武一文,对仗工整。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