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潮汕,向何处去(5)

2023-04-27 来源:飞速影视
在韩愈晚年的时候,唐德宗信奉佛教,甚至宣称找到了佛祖的舍利子,皇帝带头“迎佛骨”,韩愈有感于“国将不国”,就写了一篇《谏迎佛骨》,很尖刻地表明“佛不足事”,皇上看罢大怒,把韩愈贬到潮州,途中韩愈写下一生中最经典的诗篇。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但凡稍有文化素养的国人,读后无不为之感动,以至于我当年过秦岭的时候,也写了一首诗来纪念韩愈。
其实韩愈在潮州只待了半年左右,但他离开以后,潮州人把他的功劳放大了千万倍。甚至“山河为之变名”,山更名为韩山,水更名为韩江。这不是韩愈的伟大,是在于潮汕平原所在的沿海跟中土文明的差异之大。韩愈的到来仿佛是“天上掉下的林妹妹”,当地人对于这么一个文曲星,简直就是拼命往上靠,这一靠就靠到极致,靠出了故事,靠出了历史,也靠出了传说。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韩江韩山”也说明这些蛮荒之民仿佛“孤臣孽子”一般。从中原迁到江南,又辗转到闽南,最后到岭南,前后经历了三五百年的时间,筚路蓝缕后终于站稳了脚跟,他们心怀中原,但教化之光却难以普照。没想到“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一下子会到他这个地方来。所以潮州人的文化归化之心把韩愈越抬越高。
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古代特别多。比如苏东坡贬惠州时“一自东坡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王阳明到贵州三年龙场悟道,其实哪有这么大的作用,名人的到来只是薪火,真正的干柴烈火,是中土文明和沿海文明的巨大的落差以及落后地区对文化的无限向往。
说起这些文化的使者、传灯者,我不由想到当年的知青下乡运动,对于那些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的高材生来说,被甩到穷乡僻壤,无异于是命运的捉弄。但这批大学生到了“老少边穷”,到了最基层的村寨中,他们给山区的孩子带去了文明的火种与希望,我有一个好朋友龙建刚,他们一个小小的苗寨日后出了数位外交官、教授、作家,都是拜这批造化弄人的知青之所赐。

特稿:潮汕,向何处去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