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去工作周游世界,当代“精神游牧民族”的异想天地(9)

2023-04-28 来源:飞速影视
刘子超:在这本书里,我会有意识地去找人。许多看似偶然的相遇,实际上背后付出了艰辛。就像你在溪水里钓鱼,鱼咬钩是随机的,但也跟你在哪里下杆有关系。
我渐渐把旅行变成了一种方法,让人物浮现出来,旅行反而退到后面。我想写的是这些人的生存经验,呈现一个地方的人心。要了解历史,你可以在家里看书,而人心只有去了那里才能捕捉。如果旅行文学不能与人相遇,那就是失败的。在前两本书中,会有更多即兴的成分,随机去发现和捕捉。这本书虽然也有很多即兴,但有时为了找到人,也真是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辞去工作周游世界,当代“精神游牧民族”的异想天地


布哈拉,老城内的居民。刘子超摄
新京报:有的旅行文学更专注于过去,有的更关注现实;有的更关注风景,有的更关注人物。在《失落的卫星》里,你似乎更关注当下的人物,一窥当地的社会风土。这使得这本书有点人类学田野调查的色彩,也让这本书更具有“社会性”和“公共性”,而你以前的书的“私人性”会多一点。你怎么看待旅行文学中的“私人性”和“公共性”问题?
刘子超:这要看作家的风格。我不能说“私人性”不好而“公共性”好。对我来说,在这本书里面,“公共性”的部分比较重要,是因为这些人的故事太有历史感和现实感了。如果不突出“公共性”,这些人物就被浪费了。
新京报:以前有评论说你会“掉书袋”,知识的堆砌较多。但是,在这本书里,我觉得“掉书袋”(比如有关那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学)的地方比以前少了。这是因为大家对中亚的知识相对欧洲等地方较少吗?还是你改变了策略,更关注当地日常生活的缝隙和边缘族群的生活?
刘子超:以前写东西可能会有一点炫耀的成分,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变得更平和了。我看了很多书和资料,它们帮助我去理解中亚,但我不想用一种显眼的方式把它们抖落出来。罗新老师看完这本书后,说我应该多加点注释。因为他能看出来,有些地方来我引了哪些材料,用了哪些典故。
我后来没有加这些注释。一方面是因为这样太学术了,容易破坏行文的节奏。另一方面,我认为看不出来并不影响大家的理解。如果有的读者阅读量比较大,在书里发现了什么,会心一笑就可以了。我在书后列的书单也不长,选的都是一些好读的书,像巴托尔德写的非常晦涩的书就没被列进去。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