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罪谋杀:科林尼案》:当代电影该怎样“感动”观众(5)

2023-04-28 来源:飞速影视
然而,多元化从来不是逃避道德责任的借口,即使良知可能暧昧不清,可能无法给出正确答案,生而为人,我们都不应放弃良知的责任。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道德面前,没有模糊、推诿和回避。
所以,连狡猾、物化的马丁格,也不得不承认:“在今天,这应该视为有罪。”虽然他曾是帮“从犯”脱困的立法人之一,虽然他一直在帮迈耶辩护,虽然他更喜欢用玩世不恭的、技术性的口吻谈论法律……哪怕是马丁格,良知也没有被彻底泯灭。《无罪谋杀:科林尼案》因此走上叙事的最高点。
会讲故事,比故事本身还重要
有崇高,有毁灭,有希望,传统写实主义所坚持的三要素得以汇聚,“感动”则是其自然结果。而《无罪谋杀:科林尼案》用新写实主义笔调,不露斧凿痕迹,不掌控观众情绪,不试图以假乱真,不强塞概念,所以,它的“感动”不来自煽情,不来自卖惨,而是来自“真实”。

《无罪谋杀:科林尼案》:当代电影该怎样“感动”观众


电影不应脱离现实,但随着人类日渐沉入景观社会中,“真实”的标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今天,动辄拔高、讲故事、催泪已行不通,它必须面对当代困境:少有人会主动反思自己,少有人愿意解开伤疤,少有人愿意形而上思考……
《无罪谋杀:科林尼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用一个类型化故事,讲述了一个很难讲清的话题——当人性陷入集体幽暗时,我该如何?不错,这是一段过去的故事,但通过新写实主义营造出的真实下,给观众以不同感受——片中的一切,“都与我相关”。
这世界上,大道理就那么多,好故事也只有那么多,更麻烦的是,听众的耐心同样也只有那么多,而那些会讲故事的人,永远有故事可讲。
从一部有历史跨度的影片中出现P38手枪起,我们就该猜到又要鞭谁的尸了。浮士德的寓言贯穿全片,德国人敢于揭开自己伤疤的态度,让他们并没有侮辱伟大的歌德。
责编 | 张鸿润
转载请注明版权 | 鉴片工场
我们只鉴赏有温度的电影
一部好电影,一定是刨去娱乐后,还能具备教育意义和社会责任。——@张鸿润Schemer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