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古人对书法的人文追求(3)
2023-04-28 来源:飞速影视
那么,古代的书法艺术又是如何跟这样的人才选拔关联上呢?
首先,书法能够给人以智慧启迪。古代的幼童从启蒙开始,就要识读学写字。汉字的识读书写给幼童带来了人生的第一缕智慧阳光,给他们一个认识世界的概念参照系。而开蒙的汉字书写教育,由此也奠定了我国古代先民对汉字书法的天然亲切感。中国人和书法,在古代就这样诞生了一种文化宿缘。
其次,书法方便先民展示其个人品格。在古代传统社会,人的交往绝大多数情况要借助语言和文字,由此书法就成为人们展示个人的最直接工具。“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唐·张怀瓘),对于古人来说,书法是视觉传达,比其他载体更直捷。另一方面,中国古代的书写工具非常特别,一根竹管前面捆上一撮兽毛,做成一支软笔,“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东汉·蔡邕)。软笔的书写控制是非常困难的。士人要想把字写好,必须征服毛笔,方能驾驭自如。而要征服毛笔,非有坚韧不拔的信念、广博的学识,加上过人的悟性、毅力不可。古谚说“字如其人”,对于士人来说,人们在交往中写什么、怎么写,通过尺幅数笔就可以展示自己的素质。所以在古代漫长的社会发展中,书法在知识阶层得到了最广泛的传播。清代刘熙载有一个概括:“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
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这也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独特文化现象:几乎所有的杰出人物都爱好书法,而且他们在书法方面往往都有不俗的造诣。而这种文化现象延续至今,对于大众层面而言,无论国人身处何方,在他的内心深处,都会隐藏着一种对书法艺术的天然敬畏;在每一个华夏子弟的血管里,都流动着一份割不断的翰墨情缘。
书法艺术的三重境
以客观求真的研究态度来观照书法,历经数千年发展历史的书法艺术,不准确地表述,大略存在这样三种境界:一种是世俗境,一种是艺能境,一种是哲人境。
所谓世俗境,就是尽合古法,以技术胜,不需要自己创造。把已有的技术学到手,娴熟掌握,就可以满足这个需要。这是世俗的、一般对书法家的要求,也是作为书法家的一个基本境界,走向书法的第一个峰顶。而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就是专精一家。如果说我们对书法有兴趣,传统经典选一家,一年365天,天天临摹,时间精力到位,水到渠成。有人把书法说得很高深,说要有天分、童子功等,我觉得未必。有勤奋,方法得当,投入一定时间,一步一步,也可以于书法一途登堂入室。
这个阶段过的是技术关。如果只追求停留在第一个阶段,娴熟掌握已有的技术,而不谈创造的话,它是人人可以达到的。不过,这样的成功还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积功而至。盘点历史上的知名书家,多出自家道殷实之家,就是因为如果没有物质基础,整日为衣食奔忙,就不可能花如此多的时间精通一艺。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