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古人对书法的人文追求(6)

2023-04-28 来源:飞速影视
唐代颜真卿,是人书合一的典范。他用生命精神,诠释了他的浑厚博大的书法。北宋苏轼说:“吾观颜鲁公书,未尝不想见其风采。非徒得其为人而已,凛乎若见其诮卢杞而叱希烈。”北宋朱长文说:“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扬子云以书为心画,于鲁公信矣。”他们对颜真卿书法的生命气象作了淋漓尽致的阐释。
八大山人的书法,也可以说是他的生命精神外化。他的字出于《兰亭序》,但一反经典,抽筋去骨,大拆大卸,去华美,去世俗,铅华卸尽,留下孤傲甚至病态的枯寒笔墨。看他的书法,仿佛可以听到他嘶哑着痛苦呐喊,以及背后那一颗流血不止的心。在书法史上,他也是能够把生命境界转换为书法视觉符号的一代巨匠。
还有明代的徐渭,“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他的书法,“眼空千古,独立一时”(明·袁宏道),满眼都是狂狷。他的狂傲论书名句:“好驴不入驴行队”“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非高书。”就凭这几句话,就注定他要忍受一世的冷眼,注定要一生孤独。
杜甫有诗,“文章憎命达”。孟子有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道理是一样的。没有艰苦卓绝的磨炼,不能造就超越凡俗的胸襟和气度。没有超越凡俗的胸襟气度,不会有超凡脱俗的艺术。
书法的艺术升华
前面讲的三个境界,书法都是作为“艺术”的境界。“彼岸”则跨出了艺术,走进了中国古代所谓的“性命之学”。
什么是艺术?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诠释。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与原始巫术有关,可以说服务于原始人生存。中世纪大量艺术品,充斥宗教言说。近代工业革命后,艺术商品化,商业气息浓厚。现代艺术,艺术家奉行艺术至上。毕加索说,艺术是一个谎言,它揭示真理。当代艺术开始成为思想工具。
而古代的书法艺术曾经有过一种文化原动力,就是前面所说的政治精英意识。在哲人境阶段,书法已经超越了视觉艺术的范畴,追求生命象征,书法的人文建构,一度被古人推到了人生价值观塑造、意识形态引领的高度。回溯中国历史,艺术史上一直有以艺术作人性劝谕的倾向。由于中国传统思想主流儒家思想本身有浓厚的伦理主义色彩,中国艺术自古以来非常强调伦理化、道德化,古代的书法家在人类精神家园的构建上,也多有大胆想象。唐代张怀瓘、明代项穆、清代刘熙载,就是其中三位代表人物。
张怀瓘最早提出书法的“心灵感化”论。他的设想是,书法“直师自然”,“探文墨之妙有,索万物之元精。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囊括万殊,裁成一相”,从大千世界汲取震撼人心的雄壮美,寓于笔墨,使人看到时,“似入庙见神,肃然巍然”,心灵顿时沉浸在宗教般的崇高、庄严、肃穆中,精神由此得到净化和升华。他认为,书法可以“标拔志气,黼藻情灵”,引导人性,移风易俗,是“不朽之盛事”。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