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古人对书法的人文追求(7)
2023-04-28 来源:飞速影视
项穆也有“人格感化”说。他认为,“德性根心,睟盎生色,得心应手,书亦云然。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书法都是由内向外的,所以书法家首先要“闲圣道”,书法家把自己修理好了,然后通过由内向外的高境界书法,“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他在所著的《书法雅言》一书中说:“大要开卷之初,犹高人君子之远来,遥而望之,标格威仪,清秀端伟,飘飖若神仙,魁梧如尊贵矣。及其入门,近而察之,气体充和,容止雍穆,厚德若虚愚,威重如山岳矣。迨其在席,器宇恢乎有容,辞气溢然倾听。挫之不怒,惕之不惊,诱之不移,陵之不屈。道气德辉,蔼然服众,令人鄙吝自消矣。”
刘熙载则提出著名的“立天定人,由人复天”命题。他认为,书法的初级阶段是“立天定人”,生活决定艺术,人的客观状态决定创作。高级阶段则是“由人复天”。由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自觉改变自己的自然状态,通过自我观照、自我修理,改变自我,实现主观能动性对“本我”的重望,最后改造了的“人”在作品中得到“再生”,这就是“由人复天”。刘熙载把第一阶段称作“书肇自然”,第二阶段叫“书造自然”。他提出,“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书法家的第一功课,是修理自己灵魂,提高德性。
从上述理论可以看到,古代书家在书法的社会功能设计上,他们的雄心,远远超出了书法家的定义:在小小的书法上,想承担更宏大的历史内容。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书法人一次大尺度的集体性精神“越位”。按照张怀瓘、项穆、刘熙载的思路,书法不仅仅是实用的、审美的、个性表达的,它还是人性、精神、价值观引领的。这时候的书法,似乎已走出了“技”“艺”或“书道”,而变成了一种“教”——历史上有人直接称之为“书教”。
由此看来,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书法,似乎可以理解为四重境:世俗境是靠技术,是书法家的本色,它能够满足实用。艺能境是把书法当作艺术,表现审美理想。哲人境是把书法当作“道”,它是人生智慧对笔墨个性的征服。而最后的“彼岸”,则是跨出艺术视域的书法,像弘一法师,追求的是生命超越。
结 语
从历史的发展和渊源看,中国书法有高远的人文理想:服务人、表现人、培育人、提升人。书法的基础是技术,但它不仅仅是技术,它的背后是人。技术在书法的宏大叙事中只是基础。高居书法艺术之巅的,是彼岸,是人性、生命的升华。书法,必须雕琢人,丰满人,提升人。如果说这个“人”很单薄,不够丰厚,那么书法就没有价值。九百多年前,苏轼就提出:“古人论书者,兼论其生平。苟非其人,虽工不贵。”这里的“工”,就是技术好。苏轼的警告是:不要唯技术是论,书法光有技术没有多大价值。所以我以为,书法家一定要努力拓展自己的人生格局,从“字外”充实书法。从前述书法三重境看,第一个境界仅仅有技术,文化的支撑力很小。第二个境界,书法家从技术专家到技术精英,应该说有了一定的厚度支撑,但和社会的交集还比较少,还够不上是社会精英。只有到了第三个境界,哲人境,书法家的字外功,即书法之外的内涵、成就形成一定的厚度,书法艺术才获得坚实的背景支持。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