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声》背后的历史(2)
2023-04-28 来源:飞速影视
基督教社会党人(及其背后的奥地利天主教会)继续忠于君主制并且因为仇恨下述的“红色维也纳”而企图离开奥地利与德国合并,时为奥地利社民党领袖的卡尔·伦纳(Karl Renner)梦想建立“多瑙河邦联”(Danubian confederation),社会民主党人则想和魏玛德国联合建立一个改良主义的“德国”。奥地利第一共和国局势稳定之后,工人委员会就被奥地利社民党一脚踢开了,匈牙利和巴伐利亚的苏维埃共和国失利之后,奥地利社民党拟议中的不少改革措施也就永远停留在了纸面上。
前面提到,“奥地利马克思主义”特别重视文化领域。公允地说,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在文化建设方面是下了很大工夫的,因此,一战后长期由奥地利社民党执政的维也纳也一度被称为“红色维也纳”。这些措施主要有:建设公共住宅、提供公共医疗和其他社会福利,通过奥地利社民党的党组织对工人进行文化教育,建立党的学校、工人图书馆等,设立音乐厅、剧院等设施,组织工人运动会乃至工人奥运会以展现工人的力量等。奥地利社民党也组织了一些休闲娱乐活动,例如剧院、广播、度假。在工人的家庭生活方面,奥地利社民党采取了一些减轻家庭妇女家务劳动负担、设立公共育儿机构甚至进行生育方面的教育等措施。但是,总的来说,奥地利社民党上层并不真正了解奥地利工人们的实际需求,他们推行的一些措施十分脱离实际情况,采取的自上而下命令式方法收效也不好。1926年,奥地利社民党设立了名为“红鹰”(Rote Falken)的青少年组织,对十至十四岁的少年进行教育。
从理论上说,奥地利社民党想通过这些措施对工人进行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为他们推迟到遥远的将来的社会主义政治做准备,而实际上,奥地利的国家机器仍然掌握在右翼手里,奥地利社民党的文化活动也受到了极大阻碍。例如,奥地利社民党一直无法废除学校教育中的宗教内容。1927年之后,随着奥地利政治的不断右翼化,奥地利社民党在政治上不断退却,上述文化活动也越来越变成他们逃避政治压力的场所。一战前,上述文化领域是奥地利天主教会的传统“势力范围”,他们及其支持的基督教社会党对社民党采取的改革措施颇为不满,尽其所能地加以阻挠。
“黑色维也纳”
“红色维也纳”似乎繁荣兴旺,然而一战前奥地利的社会结构,尤其是包括奥地利天主教会在内的老权贵组成的“黑色维也纳”并没有受到“红色维也纳”的触动,就此偃旗息鼓,而是在紧锣密鼓地活动。在文化领域,这个时期的奥地利右翼和欧洲的老式右翼一样,鼓吹的是天主教、传统帝国等老式价值观。早在一战前,甚至十九世纪末,奥地利右翼特别是奥地利天主教势力就提出了一整套政治主张。吕格(Lueger)和沃格尔桑(Vogelsang)是这个时期奥地利右翼知识分子的主要代表。1892年建立的利奥协会(Leo-Gesellschaft)是一战前后奥地利右翼的主要组织。这个组织是以教皇利奥十三世(Leo XIII)命名的,以推广天主教价值观为己任:他们甚至要求用天主教世界观指导科学研究,从而为科学赋予所谓的“伦理”基础。一战前,利奥协会成了奥地利最大的学术组织,并一度控制了奥地利学术界和文化界。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