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公共教育持续多元化创新,从“心”出发

2023-04-28 来源:飞速影视
公共教育作为美术馆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民大众审美素养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凸显。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为了持续服务社会、为公众服务,各地美术馆纷纷改变公共教育服务方式,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新的尝试,为后疫情时代美术馆的专业化、系统化建设作出了探索创新。本端特约美术馆人从各自工作实践出发谈美术馆公共教育,以期为美术馆公共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启发。
重建博物馆与公众的关联
金晓依

美术馆公共教育持续多元化创新,从“心”出发


▲ 中国美术学院“美,在山间·在田野·在溪边”2021乡村美育-儿童艺术工坊公益项目现场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之下,公共文化生活领域深受影响。全球超过8.5万家博物馆闭馆,占到总数的近90%。疫情的长期延续对于全球的博物馆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2021年博物馆日的主题是“恢复与重建”,恢复什么,又重建什么?博物馆作为一个联接地方与全球、历史与现实的机构,它最大的文化价值是文化交流和连接,与历史和古物之间的联接,与不同地域和异文化的联接。当疫情阻断了一部分的交流,我们应该如何重建与公众的关联?
数字技术成为许多博物馆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一方面,各博物馆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开发馆藏的数字资源,策划在线展览,通过抖音、微信、B站等网络平台做线上博物馆的推广和资源的重新建构,譬如“在家云游博物馆”“云春游”“数字故宫”“数字敦煌”等全景展示和直播活动。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吸引了大批观众观看。“博物官”小程序等一批超清全景展示项目给观众整合了大量的数字文物资源。还有很多公教活动转向线上,通过在线课程、在线导览等方式进行文化传播。
但上“云”只能成为博物馆拓展影响力的其中一种方式,而不能取代线下博物馆的本体进行社会建构。因此,地方和本土成为博物馆公共关系的一个基础。从这个角度,有必要重新思考博物馆视野下全球性与本地化视角的关系,建立新的博物馆与社区、与地方的关系模型与工作模块,重新连接艺术与本地居民、本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本土代表了一种人地关系,代表了一种生活和文化共同体,它包含了许多古老的地方性知识,产生于人类与外部世界的直接交往与对话中。当博物馆面对本土的语境,它要考虑到展览主题的文化传播与地方受众的关系,是否能准确地传递,是否能产生新的融合和可能性?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生产和输出,它的主体性是否会成为一种文化强权?有没有可能在博物馆与作为客体的受众和观众之间形成一种文化生产的共同体?博物馆的价值和身份象征,不仅在于它收藏了什么,更多地来自于它基于此做了什么。作为实体的博物馆,在对所在地域和观众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能建立起基于周边居民而衍生的一系列行动,能促进博物馆与现实的连接。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