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帆:奇双会南北和——梅兰芳、俞振飞的艺源与艺缘(9)

2023-04-28 来源:飞速影视
京昆艺术,同根同源,近二百年来互为师友,互相取长补短。艺术家之间所谓的竞争,并非个人意气与名利之争,归根到底是在艺术上的争胜,得益的不止是自身,是观众,更是民族文化。
以梅兰芳、俞振飞等为代表的艺术大师,在艺术与个人发展的顺境时毫无骄矜,互相帮衬,遇到逆境时则毫不气馁互相提携,为后世做出了表率,他们之间艺术交流与人格交往的成果,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在心。
注释:
[1] 王芷章著,中华印书局1936年10月版。[2] 梅兰芳述,许姬传记:《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二集•回忆南通》,湖南美术出版社2022年1月版第386页。以下引用《舞台生活四十年》各处页码均以此版本为据,不再一一注明。《舞台生活四十年》对此事的记述应为农历,故误为民国八年(1919)冬。江沛毅先生的《俞振飞年谱》(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年7月版)以南通演出记录为据,梅兰芳纪念馆所藏张謇致梅兰芳的书信与题诗亦证明二人的南通相遇是在1920年1月中旬。[3] 详见唐葆祥:《江南曲圣俞粟庐》,《俞粟庐俞振飞研究》,中西书局2013年9月版第22页。[4] 俞振飞:《演剧生活六十年——答读者问》,《俞振飞艺术论集》增订本,中西书局2016年8月版第2页。[5] 梅兰芳述,许姬传记:《舞台生活四十年》第235页。
[6] 俞本人在演剧生涯六十年访谈时错记为演了三天三场。[7] 《梅兰芳演出戏单集》第三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16年1月版。[8] 梅兰芳述,许姬传记:《舞台生活四十年》第109页。[9] 《我的电影生活(十六)》,首次发表于《电影艺术》1960年第11期。[10] 1955年10月9日《新民报•晚刊》第3版。[11] 后由许姬老转交梅绍武先生保存,经绍武先生整理后,2002年发表于蒋锡武先生主编的《艺坛》第三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2] 据《吴祖光日记(1954-1957)》记载,夏衍于1955年3月12日自沪抵京。大象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113页。[13] 沈祖安:《江南何处听俞腔——关于俞振飞先生的几件轶事》,《上海戏剧》1993年第5期。后有所修订,收入《大江东去(酉集)——沈祖安人物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8月版。
[14] 详见拙著《一出戏怎样救活了一个剧种:昆剧〈十五贯〉改编演出始末》,中国戏剧出版社2021年8月版。[15] 详见沈世华:《化作春泥更护花》,《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2016年5月13日。[16] 详见梅葆玖:《追忆与俞老交往的岁月》,《俞粟庐俞振飞研究》,中西书局2013年9月版第189页。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