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赵道新早就预见到了现在东西方搏击形式的融合(2)

2023-04-28 来源:飞速影视
无论怎样,从那个模糊的“起源”到公元十三世纪之间的拳术与我们所目击的武术似有天壤之别,然仿佛同古欧洲的混斗( Pancratium)尤为浑似。原因是当年拳术的主流不是各式各样的拳种,而是几种公认的检验拳术的机制—比赛。
《礼记》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在奴隶制社会已经出现了“裸股肱”,“执技论力”的比赛。到春秋战国时代已正式发展成种无防护,无约束的徒手相搏”。《释名》述:“相搏,搏谓广搏以击之也,然举手击要,终在扑地。”至公元221年秦统一中原后,大规模的战乱暂告段落,格斗赛开始注重安全。“相搏”中的上肢攻击和摔跌术被分离出来,创“手搏”和“角抵”比赛方式。
“手搏”即武士用手搏,以手固实用之术也。而“角抵”则词旧意新,从原始的战争和舞蹈变为摔跤比赛。
各种形式的竞技在民间狂热不衰。《汉书·东记》有:“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观。”《涑水纪闻》有:“世衡下令较手搏,倾城人随伍观之。”虽然,作为舞蹈和娱乐的模拟拳斗已经盛行,但还未形成套路鳞集,宗派林立的局面。
这种如日中天的拳术蕃昌猝然转折于1263年。在蒙古人忽必烈称帝之后的八十多年间,元代游牧民族的执政者因恐惧汉人社会的不安定,下令禁止练武,收缴民间私藏兵器。由此造成了中国拳术的第一次危机。其间,拳术除以家传方式苟延残喘外,大部分转移到正处于巅峰状态的元代戏剧中去。经戏剧艺术化的过滤,拳术向着追求美感和程式化的戏曲,曲艺和舞蹈,以及热衷高难度功法和技巧的杂技化方向走去。
直至拳术解禁后的明朝时代,整个拳界仍充塞着“左右周旋,满遍花草”,“以图人前之美观”的“花法”和“虚套”。就连当时以搏名天下”的民间拳术总基地少林寺,也因棍法失传,使慕名前去的俞大猷将军反而给少林僧众补课。
如此,十六世纪中叶,中国军队中的将军和士兵把自己保留下或摸索出的战斗技术向民间传播,这场“军人拳术运动”使萧条的拳界迎来了第一次复兴。
当时的代表人物戚继光,俞大猷,唐顺之,郑若曾,何良臣、程宗猷、茅元信等人,因抗倭(日本),抗鞑靼(北方少数民族)的需要,崇尚“遇敌制胜”的军事实用拳术,反对“徒支虚架”的表演套路,并著有《纪效新书》、《正气堂集》、《武编》、《江南经略》、《陈记》、《耕余剩技》、《武备志》等武学经典。
与此呼应,民间拳术业已振兴。《纪效新书》在叙述各种拳术风格中道:“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囮拳、各势各有所成,而实大同小异。至今之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张,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