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曲艺文化的发展,豫剧的舞台特征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本文乃作者小章讲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豫剧发展的第二阶段是艰难前进阶段。这一时期,大约可从1957年的反右斗争开始。“反右斗争”、“大跃进”、“反右倾”、“人民公社化”、三年自然灾害等等,有天灾也有人祸,对于戏剧界损伤很大。一些着名演员、导演、作家被打成右派,连已经离开了河南的豫剧表演艺术家陈素真,也被打成省外右派。河南省文化局、省文联下令全省批判。这些都伤害或压抑了艺术人员的创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创作思想上,受狂热、浮夸等社会思潮影响,不少上演剧目中充塞着非艺术的豪言壮语、虚假的夸张等,如《比比看》、《东凤烈火》等都是近似“活报剧”的剧目,形式粗糙,标语口号,概念化严重。在创作上还出现了脱离实际的“跃进”作法,人人编写剧本,速度快得出奇,豫剧院三团一夜之间就“跃进”出几十个剧本。但绝大多数是粗制滥造之作。

中国传统文化,曲艺文化的发展,豫剧的舞台特征


豫剧
然而,这一时期,也有些优秀的豫剧剧目立于舞台,现代戏《朝阳沟》1958年问世,马金凤主演的《穆桂英挂帅》搬上银幕,常香玉、赵义庭主演的《破洪州》由毛泽东主席提议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演出。1959年举行的河南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豫剧院三团演出的《冬去春来》在戏曲现代戏的戏曲化方面作出了有益尝试。所以,尽管这一一时期,有不少困难和挫折,但是整个豫剧事业仍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收获。

中国传统文化,曲艺文化的发展,豫剧的舞台特征


《冬去春来》
第三个时期,是1962年至1966年上半年。这是一个繁荣现代戏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前一两年,有两个方面的情况需要提及: 一是农村业余演出比较活跃,不少县都有数十个甚至上百个业余宣传队,大都演唱豫剧;二是从1957年就开始的挖掘传统艺术遗产又于此时掀起了高潮。不仅挖掘剧本,而且唱腔、表演、特技、训练方法都是挖掘范围。商丘豫剧老艺术家唐玉成、曹彦章曾专门赴郑州汇报演出传统剧目;省直文艺团体、省戏校也组织了与挖掘传统有关的演出;文化局副局长冯继汉撰写了《豫剧源流初探》;省剧目工作委员会编印了豫剧《河南传统剧目汇编》;1962年豫剧名老艺人举行座谈会并演出,六十余人参加座谈,演出了《背靴》、《挑袍》、《推磨》、《藏舟》、《抱琵琶》、《游龟山》《拾黄金》、《拴娃娃》、《雷音寺》、《反阳河》、《五凤岭》等剧目。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