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曲艺文化的发展,豫剧的舞台特征(2)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中国传统文化,曲艺文化的发展,豫剧的舞台特征


游龟山
但是对于传统的倡导,并没有促使豫剧在这一时期出现有较大影响的古代戏,却是由现代戏的繁荣作了接续,不知是行政的力量使然,还是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使然,抑或是二者兼有之。行政的力量从1962年底开始强调创作现代戏,不断召开座谈会统一思想,报刊上大造创作现代戏的舆论,为现代戏的创作鸣锣开道。不仅《朝阳沟》的修改提高了剧目质量被搬上银幕,而且出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豫剧现代戏,如《李双双》,《社长的女儿》、《沙岗村》、《人欢马叫》、《刘氏牌坊》等等。1964年,河南省举行现代戏调演,共二十四个剧目,豫剧约占二分之一。1965年,河南省十一个剧目参加中南区戏剧观摩演出大会。其中豫剧有《人欢马叫》、《打牌坊》、《杏花营》、《社长的女儿》、《一棵树苗》等。1966 年2月中南区观摩演出大会把《人欢马叫》、《朝阳沟》、《李双双》作为优秀剧目向全国推荐。
在人们心目中树立了河南这个戏曲之乡的形象。
第四个时期是遭受重大挫折时期。1966 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艺术家、名演员被批斗,演出设施被破坏,剧团都成立了“红卫兵”组织举旗造反,演出活动停止。1968年后,不少豫剧团体开始演出“样板戏”,尽管豫剧的演出,在音乐创作上力求创新,吸收西洋乐器,改革传统唱腔,如省豫剧院演出的《海港》、《杜鹃山》,郑州市豫剧团演出的《红灯记》,其中不少唱段很受欢迎。但整个演出毕竟是完全照搬,绝少自己的创造。1971 年底,方城县豫剧团魏仁平、李健、程林远编剧、程林远导演、谷秀荣主演的《泅渡之前》打破了只能移植“样板戏”的局面,全省豫剧团体开始自创现代戏剧目。

中国传统文化,曲艺文化的发展,豫剧的舞台特征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