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金石录》自序:从说谎的石碑说起(6)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8、金石是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传承的主要载体。如《沙州报恩寺故大德禅和尚金霞迁神志铭并序》中的时间称谓——“时辛巳岁龙集大荒骆四月廿八日”,大荒骆,又作“大荒落”、“大芒落”、“大芒骆”。太岁运行到地支“巳”的方位,这一年称大荒落。《尔雅·释天》:“(太岁)在巳曰大荒落。”《史记·天官书》:“大荒骆岁:岁阴在巳,星居戌。”因以为十二地支中“巳”的别称。《史记·历书》:“祝犂大芒落四年。”裴駰集解:“芒,一作‘荒’” 张守节正义引姚察曰:“言万物皆炽盛而大出,霍然落之,故云荒落也。”《史记·历书》“彊梧大荒落四年” 唐司马贞索隐:“强梧,丁也。大芒骆,巳也。”,这些古代时间、干支等称谓,五花八门,丰富极了。
9、特殊金石资料,弥足珍贵。如庆阳市正宁县宫河镇邓家川村玉皇庙的一块明正德年间石质地契,是一份难得的经济史资料。这可能是全国范围内难得一见的石质地契。此类文献,为研究世界文化的发展,补充了宝贵资源。
10、大唐帝国李家的后代,在墓志铭里追溯祖先,显得非常矛盾:有陇西人,有陇西狄道人,有陇西成纪人,有陇西姑臧人。为何如此矛盾?不论。为了便于编辑,大唐皇族统一于“陇西李唐皇室”名下。
11、甘肃人对文物的漠视,是思想贫穷的一种体现。如大到敦煌、礼县大堡子山文物的破坏,小到碑刻的不重视,比比皆是,不再赘述。
总之,通读《甘肃金石录》,能从各个层面,不同角度了解到甘肃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民生、医疗、官匪等社会现象、人文发展,等等。
甘肃文化 今不如昔
内容为纬,则岁月成经。
《甘肃金石录》所收录的崆峒山上的《太昊碑》,是甘肃有记载的最早的碑刻;甲骨文中“尞”字的7种不同写法彩陶及距今4500~4000年冶铸青铜器铭,此外《商卤》、《商彝》、《周彝》、《周鼎》、《周彝龙尊》、《周凤虎盉》、《周四大钟》等都证明,甘肃远古时代的文化非常发达,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文明,逐黄河及其主要支流,自西向东、向南发展,而非传统的自中原向西北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甘肃出土的金石非常丰富,如《战国怪兽噬鹿铜牌饰》、《匈奴青铜鸟头》、《秦公敦》、《庄浪秦惠文王二十六年诅楚文石》、《永登青铜刀》、《礼县鹤袅形金饰片》《礼县亚父辛鼎》、《礼县秦公簋铭》、《天水家马鼎铭》。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现在秦自天水清水向陇南、陕西的发展历史,基本清楚。20世纪20年代,甘肃礼县盐关-罗家堡一带出土“秦公簋”;90年代初,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盗掘,大批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其中青铜重器百余件,多有“秦公作铸用鼎”、“秦公作铸用壶”、“秦公作宝簋”等铭文;最大的一座出土铜器9件,包括鼎3件、甗1件、盂 1件、短剑1件等等。这些金石,是先秦帝国从甘肃发展,携剑入关统一华夏民族的有力佐证。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