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尼采、康拉德直到科波拉——重读《现代启示录》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从尼采、康拉德直到科波拉——重读《现代启示录》


从尼采、康拉德直到科波拉——重读《现代启示录》


科波拉的野心之作
不出所料,尽管是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安排场次最多的一部外国经典(同时有IMAX和4K),《现代启示录》抢票时依然是“秒光”——这充分说明了无论当年的争议有多大,这部1979年拍摄的电影已经获得了“经典性”。但是一旦被安排在“IMAX”中,观众对这部“经典”的热衷就似乎要满怀对“美国大片”的期待,将其作为类似于《敦刻尔克》之类的视听盛筵,那他们多半是会失望的,因为《现代启示录》的创作思想不是奔着“视听盛筵”去的,它并不容易消化,“大片”观众在电影院里可能会打盹儿。
法国导演克劳德·夏布罗尔将电影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思想性的,一类是感官性的。这种划分虽然有点简单粗暴,但话糙理不糙。弗朗西斯·科波拉无疑真正属于前一类,在美国导演中并不多见。为什么说“真正”呢?因为思想性电影并不见得非要在电影里用长镜头“做思考状”,塞进一堆哲学家、文学家的名字。很多导演,比如伍迪·艾伦,就经常被错位地归于前者……
《现代启示录》是科波拉的野心之作(尽管一开始曾决定由乔治·卢卡斯来导演,但这个创意核心一直是科波拉本人的)。虽然它不像《对话》(1974)那样在一个简单的故事中注入了深刻的思想,四两拨千斤,但的确比已经成为电影教科书级别的《教父》(1972)复杂且深入得多(有一种说法是,科波拉拍《教父》是为了给《现代启示录》积累资金)。如果说科波拉电影属于美国的精英文化,大概未必十分错。精英性并不在于他们的家族三代人拿了9个奥斯卡小金人,而是在于对时代和社会思想的贡献。能够不顾预算超支、周期严重延时(原定拍摄6周的《现代启示录》拍了一年半)、一片批评杀伐声,甚至众叛亲离的困境,像个疯子一样坚持自己的判断,这真的不是寻常人能做到的。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