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汤达逝世180周年|他的心理描写是那个时代的巅峰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一八二八年,巴黎。在第二天早上,朋友们来了,他的心情顿时快活起来。一个人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看见桌子上有一张空白的账簿本,上面写了一个标题:《于连》。他好奇地问,这是什么意思?哦,司汤达答道,他想写一部长篇小说。朋友们都很兴奋,都鼓励这位过度忧伤的人打起精神。于是,他果真开始写这部作品了。这个标题被抹掉了,换上了一个后来成为不朽著作的标题《红与黑》。事实上,从那天起,他作为亨利·贝尔已告终结,另一个名字开始出现并流芳千古,那就是司汤达。”
司汤达肖像这是奥地利小说家、传记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其著名人物传记《三作家传》中的一段描述。1830年,司汤达的小说出版,初版时的标题就是《于连》,副标题名为“十九世纪纪事”。在后来的版本中,小说标题改成《红与黑》,副标题改为“一八三〇年纪事”。再后来,《红与黑》一跃成为法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不朽经典,《红与黑》几乎就是司汤达的代名词(尽管他的另一部小说《帕尔马修道院》(1839)或许更加出色)。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红与黑》在中国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一度把对《红与黑》的研究称为“红学”。无数中国人通过小说和电影(1959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译制的意大利电影《红与黑》在中国大陆公映,在全社会产生极大反响。)知道了那个“长着一双时而探索,时而沉思,时而又像放射出火焰般美丽眼睛”的青年于连。
但很多人并不知道,于连·索黑尔——这个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其实就是戴着面具的司汤达。理想与现实
按照著名小说家萨默赛特·毛姆的描述,早年的司汤达有两个人生目标:一是成为一名出色的戏剧诗人,为此他大量阅读剧本,几乎每天去剧院看戏,可惜他天生缺乏构思剧情的才能(正如我们在他的小说中所看到的那样),注定难以成为一个诗人;二是成为一个伟大的情人。无奈在这方面,上苍也没有给他相应的条件。他身材矮胖,其貌不扬,双腿粗短,鼻子肥大而突出,只有一双褐色眼睛炯炯有神,手和脚纤细异常,皮肤更是像女人一般细嫩。如此这般形象显然缺乏男性魅力,为此他将自己打扮得颇为时髦,且经常带着一把佩剑,显出一副神气凛凛的样子。事实上,他却是一个非常羞怯的人。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