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儒学之光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连续几年来,尼山圣源书院成了全国乡村儒学的“黄埔军校”,一批又一批的儒学义工讲师从这里走出去,他们就是播种机,他们就是宣传队,他们将乡村儒学的种子撒向全国,遍地生根开花,结出丰硕果实。
□ 王筱喻
1931年春节刚过,料峭的倒春寒又把鲁中地区拖回寒冬腊月。
一大群知识分子模样的陌生人,从天空满是飘浮着煤灰的山东周村火车站下车后,拖着成箱的书籍和各种行李,乘坐马车直奔邹平县城。看他们的穿着,有的长衫礼帽,有的西服革履;听他们说话,南腔北调,都是外地口音。这一大群陌生人的到来,在平静的小县城引起不小的轰动,一时议论纷纷。
在这群人中,有一位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他是梁漱溟,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十分服膺他,开口必称“梁先生”。他聘请梁漱溟为“政治高级顾问”,并从省政府先拨款10万大洋,作为梁漱溟在山东的乡村建设经费。
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创立之初,梁漱溟亲自主笔写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设立旨趣及办法概要》,以此体现他的办学思想、理念和方法。
梁漱溟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引来一大批知名教授参与。正当他醉心于热火朝天的实验之际,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响起,三个月后,日本的侵略步伐已入山东,韩复榘为保实力无心抗战,步步败退,梁漱溟和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的同事们被迫撤离。
一抹乡村建设的冥冥曙光就这样与历史擦肩而过。
乡村儒家教育几近缺失
私塾在我国源远流长,私塾类的民间教学机构西汉时已经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凋敝,民间私塾反而有长足发展。唐代以后,科举制度的逐步成熟,给予民间私塾以新的推动力量,至明清而步入全盛。
依据“童蒙养正”的古训,私塾教学首先以“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为传统蒙学教材培养孩子的人文基础和人生礼仪。然后,殷实人家的子弟继续诵读四书五经,为科举考试作准备。私塾教育本质是修身做人的教育。
自晚清遭遇上那场西洋风后,国家以行政手段废除了一千多年的学统,一夜之间私塾和书院被废。新学堂的兴建却并没有带来预想中的效果。梁漱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已经作过深入的调查与反思,他认为,新式学堂只是学来了西方学校的形式,即培养孩子的个性和创造精神,但它同时也丢弃了儒家教育的优长,即人格养成和性情教育。
家庭伦理的根本在孝道。《论语》上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由于家教文化体系的解构,家庭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问题。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