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儒学之光(2)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比如农村有些地方出现的“老人房”。儿女一结婚,老人就要搬离出来,搬到一个又矮又小的房子里,单独在那儿生活,居住条件差自不待说,更重要的是大多数老人离儿女们很远,如果老人突发疾病,后果不堪设想,有的甚至去报丧时,连老人几点去世都说不清楚。
一个炎热的夏天,一对夫妇正在挥汗如雨建房子,5岁的孩子在一旁喊饿,闹着回家吃饭,母亲训斥道:“你就知道饿,还不到十一点半呢!没看见我和你爸爸正在盖房子吗?”孩子问:“妈妈,我们不是有房子吗?为什么还要盖新的?”妈妈说:“孩子,没看见你爷爷奶奶吗?他们年纪大了,又聋又脏,还常生病,以后就放到这里来,让他们自己住,咱们好省心!”这其实就是常说的“老人房”。那孩子一听就明白了,说:“妈妈,我不饿了,你们好好盖吧,盖结实一些。”妈妈问:“盖这么结实干吗?”儿子回答:“等你们老了,我把你们也送过来”。
孩子的回答让他的妈妈心惊肉跳。儒家虽然不讲报应,但正如《孟子》所言:“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那些不孝敬老人者,已经为他们的子女树立了最好的反面教材,他们的一切行为,将来都可能会反作用到他们自己身上。
“赵法生们”纷至沓来
当时他还是尼山圣源书院的秘书长,现在已经是常务副院长了。
他叫赵法生,中等个头,两眼依旧炯炯有神,只是头发愈显稀疏,手里始终提着那个装有笔记本电脑和资料的沉甸甸的大包。同气相求,赵法生读研究生时就曾致力研究过梁漱溟先生。但与梁漱溟不同的是,赵法生祖祖辈辈都是地道的农民。他出生于山东青州偏远的山区乡村,当年高考时却摘取了县里的文科状元。山东大学毕业后,先后做过党政干部、大学老师、企业高管,现任职中国社会科学院儒学中心。山区农民的基因在他身上一直凸显不消,他经常自嘲是农民“打工仔”。在他的骨子里和感情深处,始终和农民同息共命,处处散发着如孔老夫子那般仁者爱人的温暖。
2012年,他走马上任尼山圣源书院秘书长,秉承牟钟鉴、王殿卿、刘示范、张践、颜炳罡等老专家关于书院要服务于当地的旨意,于书院驻地北东野村一个外场上,在书院副秘书长陈洪夫的协同下,赵法生第一次正式亮相。他声情并茂,从孝道讲到仁爱,从仁爱讲到人生,像说书一样向现场群众开讲儒学第一课,在不经意之中拉开了山东乡村儒学教育大幕的一角。
尼山脚下沂河北岸的北东野村,历史上虽然没与孔老夫子有直接渊源,但也是个非常古老的村落。或许横在南北东野村中间的沂河见证了孔子的前世与今生,或许东野家族和孔氏家族历史上有过什么恩恩怨怨,多少年来东野人对老夫子的感情总让人觉得微妙复杂。在这老夫子诞生的地方,懂儒学的人微乎其微,虽是儒家文化的圣地,但不孝不敬者大有人在,不知礼仪者随处所见。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