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儒学之光(4)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学习《弟子规》半年后,为了检验学习成绩,村里组织了一次有奖背诵比赛,村民们参与的热情超出预料。在颁发学习积极分子奖时,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主持人念了五个积极分子的名字,结果走上来六个人领奖,原来村里两个大娘的名字重复,因为教室里挤满了人,加之奖品足够有余,在有些混乱的热闹中便将五个发成了六个。可是,活动结束之后,村民不干了,纷纷质问她怎么也成了模范,并要求将奖品收回。原来,这两位重名的大娘,一位确实是孝道模范,另一位则碰巧是不孝的“模范”,后者不但不赡养公婆,甚至连自己的公爹去世都不出来送殡。满怀仁慈的“赵法生们”经过商量,最终没有将错发的奖品收回,希望这个错发的奖品能够歪打正着,敲开一个曾经不孝的媳妇的心灵。果不其然,在学者们的感化下,在村民的舆论压力下,这个曾经有些过失的媳妇,自此后像变了个人似的,让人们刮目相看了。
乡村儒学须输血式急救
我的故乡在鲁中地区一条石河旁,村名叫王家老庄。顾名思义,这儿肯定是王家的发祥地。称其为老,倒也名副其实,村里除了有数百年的王氏祠堂、关帝庙、菩萨殿、进士楼等古建筑,儿时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村里那闻名遐迩的诸多古树了。
农村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蓄水池。大凡整个农村,除了私塾学堂以外,家里有中堂,村里有祠堂。过去一个家庭必有堂屋,这些都是教化的场所,进去之后,会让人产生敬畏。堂屋里悬挂着写有儒家核心价值观的中堂和对联,还有八仙桌和让人正襟危坐的太师椅,这些都是让人懂得规矩的摆设。
一个村会有宗族祠堂,里面摆放着列祖列宗的牌位,供人们按时祭祀,它既是慎终追远的物质载体,也是儒家教化的体系。一切人生礼仪,像冠礼、婚礼、丧礼、祭礼都是以祠堂为中心来进行的。
农村还有民间道堂,几乎所有村庄都有土地庙、关帝庙、观音庙、五道庙等,这些场所是学堂和祠堂很好的补充,这些道堂多与传统文化中的劝善思想相关,既能安顿生命又能劝善惩恶,使人们有所敬畏。遗憾的是,这些曾被当作封建迷信铲除殆尽,于是就使得有些人觉得人生陷入了无意义的空白之中,活着不知道有什么价值,死后也不知去向,一片飘忽虚无……
赵法生把这种现象叫作儒学的魂不附体,农村已经失去儒家思想的任何载体,把几千年培植起来的赖以生存的精神文化之根拔掉了。
北东野村里有一处长年闲置的废弃的学校,院内断壁残垣,杂草丛生,院外冷冷清清,死气沉沉,只有两棵白杨树孤零零地向外东张西望着。赵法生、陈洪夫他们一有空就来这里转悠、抚摸、思索,浮想联翩……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