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黎明的河边》创作的前前后后(2)

2023-04-29 来源:飞速影视
后来,是席卷胶东的抗日烽火彻底改变了峻青的人生轨迹。他参加了八路军部队,在地方抗日民主政府从事教育和群众工作,并开始通过自学来提高文化水平。以致后来他总是深怀感激地说:“八路军的部队就是一个大学校,从红军的时代起,它就有着良好的学习传统,不管工作怎样繁忙,战斗怎样紧张,每天早晨两小时的读书学习雷打不动。”他回忆道:“那时候,环境虽然艰苦,部队和机关虽然经常处于流动状态,但书籍还是不少的,尤其是宣传文化部门,差不多都有个流动的图书资料室。”在那炮火连天的岁月,峻青读到了巴尔扎克、雨果、托尔斯泰、普希金和肖洛霍夫等世界文豪的作品,大大开阔了他的文学视野。特别是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宛如一枚炸开的信号弹,照亮了峻青和他周遭的一切,给他以极大影响。

短篇小说《黎明的河边》创作的前前后后


◆少年时期的峻青。
胶东半岛老革命根据地许多可歌可泣的斗争故事,时时激发着峻青的创作热情,促使他不得不拿起笔来,于1941年撰写发表了处女作短篇小说《风雪之夜》。1942年11月17日,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纠集、指挥了青岛、烟台等地的日军数万人、汽车数百辆、飞机数十架、舰艇20余艘,杀向胶东抗日根据地,开始进行前所未有的拉网式“大扫荡”。这天,峻青和其他数千名未及转移的群众、部分地方干部以及八路军伤病员等被2万多日、伪军围困在马石山上,当晚若不能冲出包围圈,第二天山上的群众势必会惨遭杀害。当时我八路军胶东军区和第五旅的主力部队以及近三分之二的群众,还有驻在马石山附近的党政军机关和兵工厂、医院等,都已安全转移了,山上只剩下八路军一个班的10名战士。在敌众我寡的极端严峻形势下,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这10名战士毅然肩负起率领并掩护群众突围的重任。
他们一次次地撕开敌人的包围圈,使一批又一批群众突围出去。天亮后,这些八路军战士却身陷重围,打得仅剩下4个人和1颗手榴弹时,他们便抱在一起拉响了手榴弹,英勇牺牲。烈士们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使峻青受到极大的震撼和感染,他含着热泪写下了短篇小说《马石山上》。1944年后,他历任胶东区党委机关报《大众报》记者、新华社前线分社记者、敌后武工队小队长等职务。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