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宠”玛德琳和“孤勇者”皮皮:谁才是儿童文学的灵魂人物?(9)
2023-04-30 来源:飞速影视
林格伦以警察这一拥有特殊公权身份的职业人物作为权力的代表者,应当是精心选择的结果,这一设计不但将power(力量/权力)一词推行到了国家权力这一具体而强大的对象上(对于有经验的成人读者而言,警察部门等暴力机关、学校与医院正是福柯所言的现代国家“将人转化为标准化模式下机器”所依赖的几大政治-技术机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警察”是儿童早期能识别的常见职业之一,这一形象对力量/权力的展示能通过儿童足以理解的最直观的肢体暴力形式实现。
某种角度而言,身体力量的极度悬殊也使得肢体暴力成为成人与儿童这一对二元体的力量博弈中最具特征性的形式,可谓儿童文学书写权力隐喻时最天然便利的手法。林格伦不但在整个追捕过程中充分揭示了成人作为上位者的傲慢、自以为是,揭露其拥有不守信用的特权,且精准描摹了这些“经验者们”失败后虚伪而善于掩饰的特征,他们不敢承认自己无能而凭借话术和话语权篡改真相、遮蔽皮皮胜利的事实。

《长袜子皮皮》特别版(桥梁书版)插图。(图源:爱心树)
皮皮的第二次冒犯是在学校里。她不满于成人对乖巧懂事的定义,质疑了知识话语的构成,对破坏语言的能指和所指固有关系充满兴趣。一开始她就是为了享受放假的愉悦才去学校一探究竟,最后她发现了从某种角度而言,放假不过是不得不工作的人们给自己安排的少得可怜的停顿,以支持没完没了更长时间的工作束缚——以纯洁之眼证《资本论》皇皇巨著苦口婆心力图阐明的深奥道理,是儿童文学的四两拨千斤之巧。在一串银铃般的笑声中,皮皮飞马消失在路的尽头,徒留“学校的窗子格格格地抖动”。
皮皮的第三次重大冒犯是在应隔壁小伙伴之邀参加茶会时。面对持守许多社交礼仪实际上却做作、偏狭的中上阶层主妇,皮皮不断用插科打诨的方式试图纠正她们对女仆的歧视和污名。直到最后被赶出去,皮皮一面展现了“人格贵重”的真义——它不是建筑在特权之上的繁琐规则和虚伪礼数,而是处在落寞抱屈的地位之时对世界仍然能够保持善意和尊重,另一面又坚持不懈地对已远去的主妇们快乐地大声重复自己对仆妇的看法。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