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广州·粤韵(2)

2023-04-30 来源:飞速影视
清代码头繁荣
“二厘馆”现身坊间
然而,将时间回拨到清代咸丰、同治年间,“饮茶”可是另一番景象。
清末,盛夏。广州码头上,脚夫和工人头顶烈日,往返数次卸货搬货,如珠的汗水打湿了脚下的土地,喉咙干渴得直冒烟。此时,他们最需要的是一口茶水。“二厘馆”这类茶寮的出现,正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渴”。这是专为当时劳动者而设的休息交流处,因茶钱仅收二厘而得名。

读懂广州·粤韵


二厘馆
《清稗类钞》中如是描述:“粤人有于杂物肆中兼售茶者,不设座,过客立而饮之。”
“二厘馆”是广州早茶馆的雏形。据史料记载,广州茶市的兴起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咸丰、同治年间遍布大街小巷的“二厘馆”。开设“二厘馆”的店家很精明,他们很快发现,工人喝茶之余也有用餐需求,于是开始供应肉包、点心。其实,不止码头,“二厘馆”还设于肉菜市场等劳苦大众聚集之地,比如鱼栏、果栏、街市等。
树皮做顶,中间用竹木搭建,下面摆着几张木台木凳,厨房设在门口以招徕食客。食物就大大咧咧地置于炉上,有松糕、芋头糕、大包、大粽等物美价廉又能果腹的茶点,客人自选取用,吃完埋单。这就是“一盅两件”最原始的样貌,散发着浓浓的草根气息。“一盅”,是泡茶的茶盅,一般为大耳粗嘴瓷壶配个瓦茶盅,茶叶常用“粗枝大叶”,涩而无茶味,只为解渴之用,“两件”就是随意的两笼点心。
不久后,茶居出现,它是二厘馆的升级版本,提供的茶饮和点心都更为丰富和讲究,“居”字已经道出其舒适度,但来往茶客仍多是做建筑和搬运工人。茶居成为他们会工友以及唠家常的歇息之地。茶居之后,广州才进入“茶楼”时代。

读懂广州·粤韵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