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广州·粤韵(3)

2023-04-30 来源:飞速影视
娥姐粉粿
贸易繁荣催生茶楼
饮茶之风广州日盛
“有钱楼上楼,冇钱地下踎”,道出当时“饮茶”待遇的云泥之别。有钱人可以上三层楼高的茶楼叹茶,无钱只能在茶寮茶居中蹲坐。
“茶楼”之说何来?这与光绪年间开业的“三元楼”大有关系。茶楼是在广州贸易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当时,十三行外商云集。牙行为代办关税、商品购销等业务而设宴款待外商和生意伙伴的应酬多,需要雅致品茗用餐之处。“二厘馆”显然无法满足十三行行商和外商之需求,于是便有了脱离市井气、装修金碧辉煌的“三元楼”。
“三元楼”是广州第一间较有规模的现代化茶楼,拥有三层建筑,陈设典雅,在当时一众低矮茶肆茶居中脱颖而出,因而被称为“高楼馆”,“茶楼”之名正从“高楼”中来,饮茶之俗遂渐称“上高楼”。在那个年代,“跟风”同样盛行,今日十甫路上高耸的莲香楼、陶陶居,当年也是跟风而建。清末民初,寓意“事事如意”的“如”字号系列茶楼在坊间出现,当时更有“九条鱼(通‘如’)”的名号:惠如、天如、三如、太如、多如、东如、南如、瑞如、福如。此外,一些茶居也紧跟时代步伐,扩大经营,转变为茶楼。

读懂广州·粤韵


鲁迅先生当年也躲不过广州点心的诱惑。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茶楼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根据《鲁迅日记》记载,当时鲁迅到过的广州茶楼馆子就有25家,其中包括至今尚存的陶陶居、南园和北园酒家。许广平曾对他们的选择说出理由:“在广州,我们也时常到专门的茶室去吃茶点,那些点心真精致,小巧,并不太饱,茶又清香,都很合口味。而生活除了教书之外,着实单薄,遇到朋友,就不期然地也会相约去饮茶了。”
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旅途随笔》中则有一段在陶陶居饮茶的趣闻:“席间有位老妇人掀帘而入,还带有两位女子进来,请他们睇相论银。”后来,巴金才知晓,原来那是“相睇”(粤语,即“相亲”)的场景。可见,“一盅两件”也成就了不少姻缘。
在茶楼的鼎盛时期,茶楼不仅可以办宴会,还可以唱堂会。茶楼与茶点,构成饮茶习俗的载体,并在民间饮茶习俗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广州特色的茶楼文化,推动了广州饮茶习俗的创新发展。据《中国饮食文化史》记载,20世纪二三十年代,饮茶之风在广州大盛,逐渐扩展到珠江三角洲各城镇,乃至广东的其他地方。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