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语言的生活
2023-04-30 来源:飞速影视
《没有语言的生活》实拍图
从语言通往哲学——重读东西《没有语言的生活》
文 | 贺绍俊
毫无疑问,人类是有了语言之后,才有了文学。语言就像是文学赖以生存的大气层,文学是在语言这个宽广的大气层下才活成了一个生命旺盛的大世界。作家重视语言,因为这是他进行写作的工具。但我在这里并不讨论作家是如何使用语言的,而是讨论语言作为一种素材是如何在作家手上得到神奇的运用的。
作家往往会注意语言的运用,但不太会注意到语言其实也是一种重要的素材,因为语言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最重要的媒介,自然也会成为我们观察世界的一种途径。韩少功就非常注重语言这一素材的运用。在1980年代初期写的中篇小说《风吹唢呐声》中,以一个聋哑人作为主人公,他不能感知语言,但为人善良,充满正义感。他的哥哥不是聋哑人,又很聪明。但他在品德上远远比不上他的聋哑弟弟。在韩少功的叙述中,我们似乎体悟到这样一层逻辑关系,聋哑人虽然不能感知语言这是最大的欠缺,但也因此使他不会受到恶毒语言的毒害,从而保持着心地的纯洁。韩少功后来又写了中篇小说《爸爸爸》,这篇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其主题也与语言有很大的关系。那位被解读为是存活在文化之外的人物丙崽,他的愚昧突出表现为他不能理解语言的意义,所以他只会说“爸爸爸”和“×妈妈”这两句话。
《马桥词典》则是韩少功在语言思维上最集中的一次表现。作者通过115个方言词条的罗列,建构起一个“全息化”的马桥世界,词条所述内容涵盖了马桥的文化和历史,而马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被浓缩在115个语言词汇里。在这部小说里,韩少功的语言思维已经向哲学的中心靠近。韩少功在小说后记中提到一个“共同的语言”的问题,他认为这只能“永远是人类一个遥远的目标”,他更担心的是因为交流而造成的“互相抵销,互相磨灭”。显然他是主张保持语言的差异性,以及语言的差异性所形成的世界的多样性和多极性。他甚至说:“每个人都需要一本自己特有的词典”。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