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露天到室内、从娱神到娱人……一文看剧场的前世今生(5)

2023-04-30 来源:飞速影视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现代意义上的剧场源于西方,它继承了罗马剧场错落有致的观众席和大致为半圆形的剧场形状,但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
最有代表性的是镜框式舞台的形成。所谓镜框式舞台,就是指观众位于舞台的一侧,而舞台的其余侧面被物体遮挡,舞台口竖有宽大的矩形台框,状似镜框。1619年,由意大利帕尔马大公出资兴建的法尔尼斯剧场,是世界上第一个有镜框式台口的剧场。镜框式台口的出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画面的位置,但它可以使观众的视线固定在一个视点上,有助于透视布景的运用给观众造成舞台空间的幻觉。同时也可以遮住不应该被观众看见的舞台设备。这样的舞台设计让观众和演员分离,展现出了新的观演关系,使得演员可以在心理上忽视观众的反应,沉浸在自己所演的戏剧人物中。观众和演员不再是双向的互动,而是单向的看与被看。
这种新颖的舞台改造,当然离不开科技的力量。在法尔尼斯剧场的舞台背景中,设计者就运用了“三棱柱侧景体系”,这样的技术手段使得快速切换背景成为可能。再之后,可移动的平面侧景体系又替代了三棱柱侧景,大大增加了舞台面积,使得观众的视野更加广阔,舞台上的景观也更加生动自然。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声学的发展让剧场的音效有了极大的改善。在古希腊,剧场的音效只能靠简陋的铜缸制造回声,这使得声音经常含混不清,很多座位甚至因为回声而无法清晰地听到演员的台词。
文艺复兴时期,歌剧在意大利宫廷发展起来,后来渐渐有了公共歌剧院。歌剧院内部的基本结构是镜框式舞台、乐池和观众席,出于声学效果考虑,观众席为马蹄形的池座平面及层层叠加的围合式楼座。歌剧院的这种设计沿用至今。
二战后,奥地利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宣告建成。这座剧院运用了颇多声学技术来保证演出质量。比如剧院的乐池容积较小,因此乐队的声音比较响,给观众以亲切感。舞台内的背景底幕是厚重的油画,这些油画不吸收高频声音,保证了声音的质量。低频提琴沿着乐池边的硬墙排列,增加了提琴的响度。此外,剧院大厅的宽度、观众席的长度、座位的大小,都经过了严密的声学测算,使得大厅中的声音相对而言比较活跃。
另一座在声学上极为优秀的案例是中国国家大剧院。国家大剧院歌剧厅的墙是多边形的,墙面上安装了弧形的金属网,这样使得厅内混响时间达到1.6秒。在国家大剧院的音乐厅,天花板被打造成一件抽象的现代艺术作品,形状不规则的白色浮雕像一片起伏的沙丘。“沙丘”之间看似凌乱的沟槽实际上经过了特别的声学设计,使声音能够被扩散反射得更加均匀、柔和。天花板使用纤维石膏成型板制成,材质厚重,能够有效地防止低频吸收,增强厅内的低频混响时间,使低音效果更加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为达到更好的声效,顶棚的下面还悬挂了一面龟背形状的集中式反声板,俗称“龟背反声板”,它的作用是将声音向四面八方散射。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