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门早课,诸真宝诰丨转发分享,功德无量!

2023-04-30 来源:飞速影视
持诵道教的“宝诰”能获得什么应验与效益?
宝诰在道教是一种特殊的文体,系由前、后两个部分组成,前者为短篇的浅近骈文,后者则为神真的名号。闵智亭道长主编的《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注》指出:“《诸真宝诰》为道门诸天尊和历代仙真教诫告示之真言。古往今来,为道门所重,乃道士日诵修持之要典。”他认为宝诰是道教列圣仙真对信徒的教诫之文,道士日常修持时,都必须持诵宝诰。此外,在道教各式斋醮科仪之中,也应诵持用以称颂神圣之功业与本行圣纪的宝诰,以表达神职人员或信徒志心皈命于神圣之用意。然而,宝诰的起源为何?它又是如何形成的?何时被运用于斋醮科仪之中?持诵宝诰能获得什么应验与效益?
既欲了解“宝诰”,必先厘清“诰”的定义。“诰”这一种文体,起源于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书典册《尚书》,是《书经》“典、谟、训、诰、誓、命”六种文体之一,如《雒诰》、《康诰》等,皆属其范畴。汉许慎《说文解字》认为“诰,告也”。清段玉裁也加以说明,认为诰是“以言告人,……为上告下之字”。由此可知,“诰”是上位者对下位者的告诫或勉励之词。道教继承了“诰,告也”的观点。如六朝成书的上清派典籍《真诰》,即是上界仙真降临人世,向杨羲、二许等人所作告诫、劝勉之词的总记录。至此,道教仍只有仙真降授之“诰语”,而无骈文书写的“宝诰”。
到了唐、宋二代,由于帝王崇道的原因,分别对道祖老子、祖天师、真武大帝、玉皇上帝等道教谱系中的神圣屡锡封号,而在封赐之时,必伴随着以骈文书写的“诰命”、“诰书”。因此,道教徒加以仿效,在仙真的圣号前面,加上一段或由仙真降谕,或由朝廷封赐,或由高道撰写,或由文士歌咏而成的简易骈文,成为《玉清诰》、《太清诰》、《弥罗诰》等“宝诰”的前身,并经元、明、清、民国的刊削增补,成为现今持诵的“宝诰”。
一、道教宝诰的集结现况
既然已对道教宝诰的前身及其形成过程有一粗浅的认识,更应明了道教宝诰的集结现况。那么,在哪些文献中,可以发现道教的“宝诰”呢?笔者将之归纳为三大点,分别为《藏》内专书与经典、清代补辑之文献、道教宫观与民间鸾堂刊印本,兹胪列于下。
1、《藏》内专书与经典
明代以前的《道藏》均已亡佚。现存的《道藏》,为明代张宇初(1359~1410)天师领衔主持编纂的《正统道藏》和张国祥(?~1611)天师续补的《万历续道藏》。正续《道藏》合计5485卷。由于“宝诰”的体制属于骈文,被视为对仙真的赞颂之词,因此,在《正统道藏》的洞真部赞颂类,收有《诸师真诰》一书,全书一卷,收录三清、四御、九宸、三官、各道派祖师及雷部主要护法神之诰号,共计41篇。由于本书已载有北宋正一道的虚靖天师张继先(1092~1127)与金元全真道北五祖与北七真的宝诰,故最晚成书年代必于七真羽化之后。且《五祖诰》《七真诰》分别尊五祖为帝君、七真为真君,据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考证,对五祖七真的封诰系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之举,故认为本书之编撰“当在元末明初”。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