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镜|细品《钟鼓楼》:时间,婚礼,“京味儿”

2023-04-30 来源:飞速影视
1982年12月12日,申时,钟鼓楼下,一切继续向前。
这是话剧《钟鼓楼》的结尾,更是无数北京人平凡生活中最寻常的瞬间。在大刀阔斧地从9户人家变为4户人家、50个角色凝练成20个角色之后,话剧《钟鼓楼》对其同名小说的改编超越了简单的“浓缩”和“删减”,而是用一个更为“有机”的方式科学且创新了新的编排结构。作为首届“大戏看北京”展演季参演剧目,话剧《钟鼓楼》的诞生不仅有原著小说所获茅盾文学奖的背书,也同样包含着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追求决心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向往。对老北京市民生活的铺陈与白描的背后,是对于时间与人生的探讨,以及对被期待着的“京味儿”最真诚的告白。

艺镜|细品《钟鼓楼》:时间,婚礼,“京味儿”


钟鼓楼是个空间概念,但《钟鼓楼》是一部有关时间的作品。不论是“时间是个圈儿,还是一条直线”的灵魂追问,还是前三幕回环往复的戏剧结构,都暗示着时间对于《钟鼓楼》的重要性。然而,舞台空间上的时间被刻意剥离——四户人家都没有挂钟,那块娶亲用的小金表还未出现就已遗失,唯一可以报时的恰是远处天际线的暮鼓晨钟。北京的钟鼓楼始建于元,重修于明永乐,数百年来作为都城的报时中心存在,庙堂朝会、劳作生息,皆以此为据。虽然自清朝覆灭后钟鼓楼的报时功能被消解,但其作为时间刻度的空间化表征被永久留存。“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栖居在钟鼓楼下的人们注定与时间发生关系,不管它是个圈儿还是一条直线。
与此相对的,台前悬挂的投影纱幕成为了指示观众戏剧时间的唯一标志。纱幕上以中文的“十二时辰”和“5:00”同时标明时间,却规避了圆形表盘对于“时间是个圈儿”的回答。时间显示沿着投影幕向前流动,从台左的“卯 5:00”到最右的“未 14:59”,时间呈现出进度条般的行进步伐。借由这个互联网时代独特媒介经验,整个舞台空间仿佛被条屏画框固定在某个显示器上,成为一段可以暂停、可以二倍速、可以重播或跳过的影像。时间从0%行进到99%,好像真的是一条直线——然后重置,又好像是一个圈儿。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