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简史:传染病的始作俑者,也能用来造福人类(8)

2023-04-30 来源:飞速影视
《自然》杂志刊登了由沃森与克里克合著得论文,解开了 DNA 结构之谜。
随着时序演进,微生物逐渐退出了研究主流。天花在1979年被正式宣告彻底绝迹,而早在成功消灭天花的10年前,时任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同时也是美国当时地位最崇高的医生斯图尔德便公开宣告,人们再也不用为传染病感到苦恼了。从贝杰林克的年代开始,在将近100年的时间里,人们将微生物视为万恶病源,同时也是最佳的实验对象, 然而到了现在,单是如此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了。真核生物,也就是细胞具有细胞核的生物,取代了微生物跃上新时代的研究舞台,单细胞已然成为过去式,此刻当道的是多细胞,尤其是人类细胞。就连因研究微生物而声名大噪的著名学者,像是 DNA 专家沃森,都转而投入多细胞的相关研究,以期成功对抗诸如癌症等疾病。几乎每个20世纪90年代的德国微生物学和基因学教授都一再强调,细菌研究已逐渐式微,致力于培养“更高阶”的细菌才是现时趋势。
人类基因体的完整序列则在千年之交被成功破解,主要功臣当属文特尔。
第二基因体
然而,已解码的基因至今进展有限,只有寥寥可数的几种具体治疗方法。
尽管多少受到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研究热潮的影响,仍有一些微生物学家持续研究细菌,并发展出新的研究方法,也因此带来新的契机。美国微生物学家乌斯在1980年前后和同事一起为原核生物的研究开创了革命性的全新局面,他们发现细胞的某种运作功能含有可用来解释微生物亲缘关系的遗传物质,也就是被称作16S 核醣体RNA(16S-rRNA)的遗传物质。这种物质不但在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中扮演着催化剂的角色,比起通过显微镜观察,也为科学家提供了更精确的分类标准。另外,穆利斯在20世纪80年代发明了聚合酶连锁反应(Polymerase-Kettenreaktion)的技术,使得遗传物质可以被大量复制,不但减少许多研究工作上的不便,而且让专家学者 终于突破先前的困境,首次取得样本数量大样本进一步研究那些无法在培养皿中培育的细菌,也就是细菌的遗传物质 ;
换句话说,此前的微生物学家所能研究的对象仅限于能够在培养皿中生长繁殖的细菌,那些需要其他环境条件下才有办法行分裂或繁衍的细菌则几乎没有人知道它们的存在。然而绝大多数的口腔、胃部和肠道细菌均属于后者,后来也证实,这当中有许多细菌必须依靠其他细菌维生,无法独立生存。
相关影视
合作伙伴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