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勋:飞翔的音乐(4)
2023-04-30 来源:飞速影视
诗歌是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它在最初的阶段是和音乐、舞蹈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可以说,音乐性是诗歌的一种先天素质。我国古典文献《吕氏春秋古乐篇》写道: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散以歌八阂。
《淮南子道应训》篇写道: 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这两段文字讲的都是远古时代诗、歌、舞同源和三位一体的情况:前者说手执牛尾边歌边舞的情景;后者讲众人抬大木时此呼彼应歌唱的情景。所谓“邪许”,就是“唱词”,也就是“诗”。鲁迅在谈到诗歌起源时指出:“因劳动时,一面工作,一面唱歌,可以忘却劳苦,所以从单纯的呼叫发展开去,直到发挥自己的心意和感情,并偕有自然的韵调。”意即诗歌从一产生就“偕有自然的韵调”,就具有鲜明的音乐性。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所收的三百多篇诗作,都是可以人乐和歌唱的;作为诗歌发展又一高峰的西汉乐府诗,本身就是为歌唱而写成的歌辞(诗)。诗歌发展鼎盛阶段的唐诗,许多诗是可以歌唱的,薛用弱《集异记》中所载的一段文字便是生动的证明:
开元中,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共诣旗亭,赏酒小饮有梨园伶官十数人会宴,三人因避席限映,拥炉以观焉。俄有妙妓四辈,奏乐皆当时名部。昌龄等私相约:“我辈各才擅诗名,每不自定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人歌词之多者,为优。”初讴昌龄诗,次讴适诗,又次复讴昌龄诗。之涣自以得名以久,因指诸妓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昌,如非我诗,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次至双鬓发声,果讴“黄河……”云云,因大皆笑。诸伶诣问,语其事。乃竞拜,乞就筵席。三人从之,饮醉竞日。
这个故事说明唐诗与音乐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别林斯基说:“你读莱蒙托夫所写的任何一行诗时,都仿佛听到音乐的谐声,并且会用眼睛去寻索那以不见的手把它弹奏出来的颤动的琴弦”。德国大诗人歌德的诗被谱成一千七百多首曲子,另一位德国著名诗人海涅的诗已谱成三千多首乐曲,而《你像一朵花》一首就有一百六十多种曲子。诗歌与音乐是最接近的艺术,它们有时是形影不离的伴侣,有时是孪生的姊妹。在音乐中,我们会感受到诗的因素;在诗歌中,我们会体验到音乐的特质。也只有音乐性的语言,才能满足诗人抒情的需要,才能从心理上或生理上给作者自身抑或读者以快感。离开了音乐性,必然大大损害诗的情感的抒发,破坏或降低诗歌的审美效果。这个被许多伟大诗人和评论家所强调的事实,恰恰被好多诗歌作者所忽略了。鹏鸣的《致情人》,当你一走近它,一种乐音便向你涌来,有如瀑布,有如大江,有如松涛,有如山泉…
本站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www.fs94.org-飞速影视 粤ICP备74369512号